2017高考新疆汉语,新疆高考汉语试卷
《边疆答卷》
2017年6月7日清晨,乌鲁木齐的晨曦尚未完全浸透红山,新疆实验中学考点外已汇聚起攒动的人潮,身着校服的维吾尔族少女阿依古丽,指尖因用力攥紧准考证而泛出青白,身后,汉语老师王建国正逐核检视她的文具——铅笔、橡皮、2B铅笔、黑色签字笔,每一件都如整装待发的士兵,这场即将拉开帷幕的汉语考试,不仅是她十八岁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战役,更是无数边疆少年用汉语书写的命运答卷。
阿依古丽来自喀什疏勒县一处尘土飞扬的村落,那里维吾尔语的韵律如同村边的坎儿井水,潺潺流淌在每条巷陌;而汉语,则曾是掠过天际的陌生飞鸟,只留下模糊的影子,三年前,当她第一次踏入县城中学的汉语课堂,面对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方块字,顿觉如置身浩瀚戈壁,迷失了方向。"汉语是打开世界的钥匙",王老师在开学第一课上的这句话,当时她只懵懂地记在心里,直到后来在电视屏幕上目睹北京奥运会的盛况,听到宇航员翟志刚在太空说的那句"我感觉良好",她才豁然开朗——这把钥匙,能带她看见比村庄更辽阔的天地。
真正的挑战始于高二,当同学们在《论语》《红楼梦》的墨香中沉醉时,阿依古丽还在为"之乎者也"的语法焦头烂额,她常常在晚自习后独自留在教室,借着走廊昏黄的灯光抄写课文,汉语本子上的字迹从歪歪扭扭到逐渐工整,恰似戈壁滩上的胡杨,在风沙中倔强生长,有次模拟考,她的现代文阅读仅得18分,趴在桌上哭到肩膀发抖,王老师没有多言,只是默默在她桌上放了一盘《汉语桥》大赛的录像带,看着那些同样说着少数民族语言的选手,用流利的汉语讲述中国故事,阿依古丽擦干眼泪,在日记本上写下誓言:"我的汉语,也要像帕米尔高原的雄鹰,飞得更高。"
备考的日子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烈日,灼热而漫长,阿依古丽的宿舍墙上贴满了彩色便利贴,上面是各种易错成语的拼音和释义:"因地制宜"的"宜"读yí不读yì;"相得益彰"的"彰"是明显的意思,每天清晨,她都会和哈萨克族同学叶尔波力站在操场上大声朗读课文,他们的声音在校园里交织,像天山融雪汇成的溪流,清澈而充满力量,叶尔波力的梦想是考到内地学新闻,他说:"我要用汉语把草原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两个不同民族的少年,在汉语的纽带下,拥有了同样的憧憬。
高考前三天,阿依古丽收到家里寄来的包裹,里面是妈妈亲手烤的馕和一件崭新的艾德莱斯绸连衣裙,妈妈在电话里说:"好好考,别怕,家里永远是你后盾。"电话这头的阿依古丽,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爸爸去巴扎,爸爸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和汉族商贩讨价还价的场景;想起汉语老师牺牲周末给她补课时,眼角掩不住的疲惫;想起校园里各民族同学一起包粽子、过古尔邦节的温暖画面,汉语对她而言,早已不再是一门考试科目,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连接家乡与世界的桥梁。
考试当天,当阿依古丽展开语文试卷时,指尖微微颤抖,她深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昆仑雪山的清冽气息,阅读理解里的《边城》选段,让她想起了家乡葡萄架下的光影,那些爱与等待的文字,用汉语表达竟如此动人,作文题目是"纽带",她写下自己从畏惧汉语到爱上汉语的心路历程,写下汉语如何像天山上的丝绸之路,将不同民族的心紧紧相连,笔尖在试卷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在桑叶上啃食,又像骏马在草原上奔跑。
铃声响起,阿依古丽放下笔,望着窗外洒满操场的阳光,那里曾留下她和同学们晨读的身影,她不知道自己的分数能否考上心仪的大学,但她知道,这场汉语考试教会她的,远不止是知识——是勇气,让她敢于跨越语言的障碍;是坚持,让她在困难面前不曾退缩;是包容,让她懂得尊重多元的文化,走出考场时,她看到王老师和同学们在门口等着她,阳光照在他们脸上,每个人的笑容都像盛开的天山雪莲,圣洁而温暖。
2017年的夏天,新疆有无数个像阿依古丽一样的少年,在汉语考场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他们的答卷上,或许没有标准答案的满分,却有着最动人的笔触——那是边疆少年对未来的向往,是对汉语的热爱,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眷恋,正如新疆的胡杨,能在干旱的沙漠中顽强生长,这些孩子们用汉语搭建的精神之树,也必将在时光的浇灌下,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荫蔽一方,见证着民族团结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