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古代高考叫什么名字,古代高考叫什么名字来着

教育 4小时前 981

千年国选的荣光与寒窗

千年国选的荣光与寒窗

“高考”,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称谓,若溯洄千年,那场决定无数士子命运的国家级大考,在古代中国被称为“科举”,二字沉甸甸,如同开阖千年的历史闸门,既放行过无数寒门英才,也关锁过无数未酬壮志,它凝聚着王朝的遴选智慧,更烙印着一代代读书人一生的悲欢荣辱,构成了一部流动的、鲜活的社会史诗。

科举制度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对前代选官制度的深刻反思与革新,在隋唐之前,人才选拔多依赖于“察举”与“九品中正”之法,前者由地方官吏举荐,日久流弊丛生,举荐权易为门阀把持,滋生腐败;后者则彻底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固化格局,门第如山,隔绝了底层英才上升的通道,空有才华者,唯有发出“郁郁不得志”的千古哀叹,直至隋文帝开皇年间,一道“分科举人”的诏令如划破长夜的一道惊雷,正式开启了中国延续千年的科举选才之路,唐代将其发扬光大,确立为常科与制科并行的双轨制:常科定期举行,科目繁多,如“进士科”、“明经科”等,其中尤以“进士科”为最难、最贵,被誉为“白衣卿相”的跳板;制科则由皇帝不定期下诏,选拔特殊人才,宋代承袭唐制,更重策论与经义的结合,考试程序也愈发严密,“糊名”(密封试卷)、“誊录”(专人抄卷)之法应运而生,力图在最大程度上杜绝舞弊,彰显“唯才是举”的制度善意。

“科举”二字,其内涵精妙绝伦:“科”者,科目也,分门别类,取其专长;“举”者,选拔也,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这制度的核心魅力,正在于其理论上向天下所有读书人敞开了一扇看似平等的大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愿景,点燃了无数寒士心中不灭的火焰,它打破了血缘与财富的桎梏,使“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第一次拥有了制度化的依托,唐代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寥寥数笔,便将那种金榜题名后的极致狂喜与生命张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长安曲江池畔的杏园宴,新科进士们簪花游街,观者如堵,那是无数学子穷尽毕生心血追逐的荣光时刻,是个人价值与社会认可的巅峰体验。

古代高考叫什么名字,古代高考叫什么名字来着

通往科举之路的荣光,其艰辛非今人所能轻易想象,它是一条漫长而狭窄的独木桥,充满了不确定性,士子们需先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生员(俗称“秀才”),方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科,于各省省城举行,中试者称“举人”,已属人中龙凤,但真正的巅峰对决在于会试与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师主持,全国举人汇聚一堂,争夺仅数百个名额,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主持,是对会试中试者的最终排名与加冕,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前三甲更可获得“鼎甲”之誉,前途无量,殿试之后,金榜题名者的姓名将镌刻于长安的“进士题名碑”上,流芳百世,成为不朽的荣耀,这层层筛选,耗时耗力,更耗尽家财与心血,北宋名臣范仲淹年少时在应天书院苦读,“断齑画粥”的典故,正是无数寒窗苦读士子生活的真实写照——一碗粥凝固后,划作四块,早晚各取两块,配以腌菜度日,又有多少英才,皓首穷经,最终仍困于场屋,只留得“一第由来是出身”的喟叹与终生遗憾。

科举制度的意义,远不止于个人的进身之阶,它更是王朝治理的基石与中枢神经,它将儒家思想作为考试的核心内容,以“四书五经”为圭臬,引导天下读书人研习经典、恪守伦理,这既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也培养了一个庞大且熟谔儒家经典的官僚后备军,科举取士,使皇权得以穿透地方豪强与门阀士族的壁垒,直接从民间汲取新鲜血液,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正如宋太祖赵匡胤所言:“作宰相须是读书人”,科举选出的官员,其文化素养与政治认同感,远非世袭贵族可比,科举文化也深深渗透于社会肌理之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功不可没。

然则,任何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都难免会走向僵化与异化,科举亦非完美无瑕,随着时代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明清两代,考试内容愈发僵化,八股文取士,要求文章形式严苛,结构固定,内容必须“代圣贤立言”,严重禁锢了士子的思想创造力,使其成为思想的“标准件”,考场舞弊虽严刑峻法仍屡禁不止,“夹带”、“买关节”、“易卷”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更有甚者,科举在后期最终沦为少数权贵子弟的专利,所谓“科举非人情”,裙带关系与利益交换侵蚀着制度的公平性,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便是科举制度下被异化的一个悲剧缩影,他的迂腐、清高与最终的穷困潦倒,深刻映照出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戕害。

科举制度,这延续了千年的“古代高考”,其功过是非,历史早有评说,它曾是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曙光,是王朝选拔贤能的利器,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也曾是禁锢思想的枷锁,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无数士子梦想碎片的坟场,当1905年,清廷下诏“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一延续了1300年的制度,终于画上了句号,科举所蕴含的“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的精神内核,并未随之消逝,它如同一颗深埋于历史土壤的种子,其基因依然在今天的“高考”制度中顽强生长,提醒着我们:任何选拔人才的制度,都需在公平与效率、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寻求那微妙的平衡,科举的荣光与寒窗,终化作历史的回响,叩问着每一个时代人才与未来的永恒命题。

全国今年高考状元,全国今年高考状元是谁
« 上一篇 5小时前
北京今年高考作文,北京今年高考作文题目
下一篇 »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