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高考浙江作文,2017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
《文字的重量:在数字时代守护文明的火种》
当指尖轻抚过泛黄的书页,那沉淀千年的墨香便如沉睡的江河在掌心缓缓苏醒,2017年浙江卷的作文题,恰似一面澄澈的铜镜,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字的集体迷思——在信息洪流裹挟的今日,我们究竟该如何安放那些从竹简中走来、在宣纸上晕染的字符?文字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它是文明的密码,是精神的胎记,在时光的淘洗中愈发显现出不可替代的重量。
文字的重量,在于它承载着文明的基因,镌刻着民族的集体记忆,殷墟甲骨上的卜辞,将华夏先民对天地的敬畏与对生命的祈愿,凝固在刀锋与龟甲的碰撞中;敦煌壁画的题记,让无名画工们的虔诚与想象,在飞天的衣袂间永恒流淌,这些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写在竹简上的经典,并非博物馆橱窗里的冰冷展品,而是流动在我们血脉里的文化密码,当我们在端午吟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中秋低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字便在唇齿间苏醒,化作连接古今的精神脐带,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剥离了文字的文化,如同断线的风筝,终将在历史的天空中迷失方向;守护了文字,便是守护了文明延续的火种。
文字的重量,更在于它锻造着思想的锋芒,淬炼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司马迁受腐刑而著《史记》,将屈辱与坚韧熔铸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在铁屋中呐喊,以笔为剑刺破国民的麻木,唤醒沉睡的灵魂,这些文字之所以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正在于它们不是无病呻吟的浅吟低唱,而是直抵灵魂的生命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却思想贫瘠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有重量的文字——它不是朋友圈里转发的碎片化金句,不是短视频中转瞬即逝的字幕,而是经过灵魂淬炼的思想结晶,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用百万言描摹一杯玛德琳蛋糕的味道,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执着追问,正是文字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也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深沉思考,展现了文字穿越时空的智慧力量。
数字时代的浪潮正试图稀释文字的重量,当"996"成为职场黑话,当"绝绝子"成为流行语,当表情包取代了细腻的描摹,我们是否正在失去用精确语言表达复杂情感的能力?某短视频平台上,"yyds"的弹幕如潮水般涌过屏幕,却鲜有人知道这个缩写背后,是"永远的神"这样直白却缺乏诗意的表达,这种语言的贫瘠化,本质上是对思想深度的阉割,正如语言学家周有光所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当载体变得轻飘,文化也会随之失重。"我们需要警惕,不要让指尖的滑动取代了大脑的思考,不要让碎片化的阅读肢解了完整的思维,当"躺平""内卷"成为宣泄情绪的出口,我们是否忘记了文字本应具有的理性与深度?
重拾文字的重量,需要我们重建与经典的对话,在杭州西湖畔的孤山,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句,依然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在绍兴沈园的断壁残垣,陆游"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悲情,依然能让千年后的驻足者心生共鸣,这些文字之所以不朽,正在于它们将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类情感,当我们静下心来品读《红楼梦》的草蛇灰线,细味《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修行,这种修行,能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沉静,在物欲的横流中坚守精神的家园,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文字中的经典,正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不竭源泉。
文字的重量,最终体现在它对个体生命的塑造,汪曾祺在《受戒》中描写的小明子,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个少年纯真的信仰;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用沉郁的笔触完成了对苦难的超越,这些文字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它们真实记录了生命的温度与厚度,我们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生命之书,那些日记里的秘密、情书里的誓言、工作总结里的思考,都是构成我们精神世界的砖石,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说:"写作是灵魂的冒险,是生命最本真的表达。"当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字符,实际上是在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是在用文字编织属于自己的精神图腾。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上,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便利,更要守护文字的精神重量,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雕版到激光照排,文字的载体在不断变迁,但它承载的文明基因、思想锋芒和生命体验却始终如一,让我们以虔诚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字符,让它们在新时代依然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因为我们坚信,当指尖划过书页的瞬间,那些沉睡的文字终将苏醒,化作照亮文明前路的璀璨星光,指引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