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语文高考全国卷2,2017语文高考全国卷1答案

教育 3小时前 817

千年笔意里的文化回响

考场之上,日光灯投下冷白的光晕,时间仿佛被拉长的丝线,在沙漏中无声坠落,我俯身于摊开的试卷,目光触及两幅并置的书法作品:左侧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墨色如泣如诉,笔势跌宕如惊涛拍岸;右侧则是某当代书家的作品,笔画工整得如同尺规勾勒,墨色均匀得宛如印刷品,题目要求比较二者的艺术差异,并阐述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凝视着这两幅隔着千年时空对话的作品,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沉入那墨痕深处。

《祭侄文稿》诞生于安史之乱的硝烟中,颜真卿怀着对侄儿季明的沉痛悼念挥毫泼墨,卷中"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等字句,墨迹时而因悲愤而枯笔飞白,时而因哽咽而浓墨滞重,仿佛能看见书家笔下凝结的血泪与呐喊,那些浓淡干湿的变化,不仅是技法的精妙展现,更是生命情感的直接喷涌,反观那幅现代作品,虽然结构严谨、章法得当,却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缺少了风雨洗礼后的生命力,这让我想起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曰,如其人。"书法艺术的灵魂,正在于笔墨之外的生命温度与人格光辉。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其魅力远非笔墨技巧所能概括,王羲之《兰亭序》之所以能冠绝古今,不仅因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法,更因其中流淌着"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生命哲思;颜真卿《祭侄文稿》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为字里行间跳动着"国尔忘身,公尔忘私"的家国情怀,反观当下某些所谓的"书法创新",沉迷于形式上的猎奇与视觉上的冲击,却剥离了书法应有的文化根基,当书法沦为单纯的笔墨游戏,当创作变成技巧的炫技,这样的作品即便再华丽炫目,也终究是缺乏灵魂的躯壳。

在数字洪流席卷的今天,书法的实用功能虽已被键盘逐渐取代,但其艺术价值却愈发凸显,当我们手持毛笔,在宣纸上缓缓游走时,不仅是在传承一门古老技艺,更是在进行一场与先贤的心灵对话,卫夫人《笔阵图》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一次提按顿挫都是对心性的淬炼,每一处墨色浓淡都是对情感的沉淀,这种将技法训练与精神修炼融为一体的独特体验,恰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最需要的精神锚点。

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恰似黄河九曲,既要坚守源头活水,又要接纳支流汇入,颜真卿正是在深研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融入盛唐气象,开创了雄浑磅礴的"颜体",成为唐代尚法书风的巅峰,当代书法创作亦当如此——在深刻理解传统美学精髓的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体验,但创新绝非对传统的颠覆,更不是为求新而猎奇,那些打着"创新"旗号,实则背离"书为心画"本质的作品,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如泡沫般消散。

考场的铃声将我从沉思中唤醒,提笔在答卷上写下感悟:书法艺术,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从甲骨文的刀劈斧凿,到简牍的笔墨挥洒,从碑刻的雄浑厚重,到帖学的风流蕴藉,书法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体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好这份文化遗产,让墨痕深处的人文精神,如北斗般照亮民族前行的航程。

走出考场,春日的阳光洒在肩头,恍然间,《祭侄文稿》中"魂兮归来"的悲鸣与当代书法中刻意求新的笔法在我脑海中交织,或许,真正的书法艺术,就存在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之中,存在于每个书写者对生命最本真的表达里,墨痕深处,不仅有技法的薪火相传,更有文化的血脉赓续与精神的生生不息,这,或许就是书法历经三千年风雨而魅力不减的真正奥秘。

高考倒计时励志短句,高考倒计时励志短句文案
« 上一篇 3小时前
2017高考数学答案四川,2017年四川数学高考题答案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