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全国卷语文2,2017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及答案
《书架上的星辰》
老宅的书架在梅雨季里又添了新痕,木纹深处沁着水汽,像极了那年高考后我攥着成绩单时手心的汗,黏腻而沉重,父亲蹲在书架前,用一块旧绒布缓缓擦拭《史记》的封皮,竹布扫帚划过书页的簌簌声,与窗外的雨丝缠绵悱恻,织成一张密密的网,将时光也一并网罗其中。
那年我十七岁,正站在人生的第一个渡口,茫然四顾,书架上的书是父亲半生的心血,也是他为我铺设的阶梯:《资治通鉴》的硬壳封面被他摩挲得温润如玉,泛着幽微的光;《红楼梦》的扉页上,他用红笔细细圈出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墨迹已有些晕染,却依旧力透纸背;《鲁迅全集》的页脚卷着毛边,夹着他批注的便签,字迹遒劲,如刀刻斧凿,他总说:“读书就像搭梯子,一本一本踩上去,才能摸到天上的星辰。”可那年夏天,我连梯子的第一级都踩得摇摇晃晃,终究是跌了下来。
复读的日子像浸了水的棉絮,沉重而潮湿,每一分每一秒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每天清晨五点半,当城市还在沉睡,书架上的《本草纲目》便准时在台灯下泛起冷冽的光,我盯着那些虫草图谱,总觉得它们扭曲的形态在无声地嘲笑我的愚笨,班主任的话如针般刺耳:“你就像这书架上的书,装得太多,消化不了,反而压垮了自己。”我把这句话写进日记本,墨迹在泪水中晕开,可第二天清晨,闹钟响起时,我依然机械地把《高等数学》摊开在桌前,与那些枯燥的公式面面相觑。
转折发生在一个暴雨夜,雷声如巨兽般在云层中翻滚,我躲在阳台抽烟,猩红的火光在指尖明明灭灭,忽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雨幕中疾奔,是父亲,他撑着一把旧伞,佝偻着背,正往书架的方向跑去,雨水顺着他斑白的鬓角和雨衣的褶皱肆意流淌,他像一叶孤舟,在茫茫雨海中艰难泊向那座承载着记忆的岛屿,他把《庄子》一本本小心翼翼地搬到屋里,又用干布仔细擦干书脊上的水渍,动作轻柔得如同在安抚一个受惊的孩子,昏黄的灯光下,他的白发像落了一层霜,我忽然想起,许多年前,他也是这样踩着板凳,踮起脚尖,将一本崭新的《安徒生童话》放在我够不到的高处,笑着说:“好东西,总要踮起脚才能够得着。”那一刻,烟蒂烫到了指尖,我却浑然不觉。
后来,我考上了师范大学,临行前,父亲往我行李箱里塞了本泛黄的《人间词话》,扉页上,他用钢笔写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字迹清瘦,力道却如千钧,火车开动时,我看见他站在老宅的桂花树下,身影在晨光中渐渐模糊,手里还紧紧攥着那把用了二十年的竹布扫帚,仿佛那是他与我之间唯一的牵绊,而身后的书架,在晨曦中静静伫立,像一位沉默的守门人,守护着过往,也目送着远方。
我在中学教语文,教室后排的书架上摆满了学生捐赠的书,每一本都带着年轻的温度,有个总低着头的女孩,送了本《海子的诗》,扉页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摩挲着那些字,想起父亲当年擦书的样子,突然彻悟: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是一颗星辰,有的明亮如炬,有的黯淡如尘,却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散发着独一无二的光芒,照亮了来时的路,也指引着去往的方向。
前几天我回老宅,发现父亲给书架装上了玻璃门,他笑着解释:“怕你弟弟再乱涂乱画。”阳光透过玻璃,温柔地洒在《史记》的“太史公曰”上,那些千年前的文字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突然有了温度,我凝视着光斑中父亲日益苍老的面容,想起那个暴雨夜,他抱着湿漉漉的《庄子》站在雨里的样子,原来所谓传承,并非刻意的说教,而是用自己的体温,为下一代焐热那些古老星辰的微光,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重新闪耀。
书架上的书又添了新的,泛着油墨的清香,夹杂着孩子们蓬勃的朝气,而我知道,无论走多远,行至何方,那些带着父亲手温的书页,永远是我抬头就能看见的星辰,是我灵魂深处永不熄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