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06年高考试题,2006年高考试题及答案

教育 3小时前 1172

  1. 寓言的裂痕
  2. 墨痕里的突围
  3. 时光的答卷

墨痕深处的答案

——记2006年高考作文题“乌鸦学鹰”的回响

2006年的夏天,空气里浮动着梧桐树的飞絮与考生们紧绷的呼吸,那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像一枚被时光淬炼的印章,在无数人的青春里盖下了深浅不一的烙印,其中一道作文题,以“乌鸦学鹰”的寓言为引,要求考生谈谈对“模仿与创新”的思考,这道题如同一面棱镜,不仅折射出不同灵魂对成长与突破的解读,更在我多年后回望时,仍能听见当年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那声音,像春蚕在悄然啃食桑叶,又像细密的雨丝在叩击窗棂,轻柔却绵长,唤醒了一段沉睡的记忆。

寓言的裂痕

乌鸦的故事简单得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羡慕鹰的矫健与威严,便模仿其俯冲的姿态,却因能力不逮而撞上岩石,最终落得个可悲的下场,命题者或许想用这个古老的寓言,为青春期的孩子们敲响警钟——要认清自我,莫要好高骛远,但十七岁的我,在那个蝉鸣聒噪的考场上,却第一次读出了寓言深处那道隐秘的裂痕:鹰的俯冲是生存的技能,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而乌鸦的模仿,何尝不是一种对卓越的向往,一种不甘平庸的奋起?倘若乌鸦从未尝试,它是否永远只能在枝头聒噪,连飞翔的姿态都显得平庸无力?

那时的考场,像一座被无声电流贯穿的森林,无数年轻的灵魂在各自的方寸之地进行着无声的博弈,有人写下“量力而行”的规训,字迹工整得如同印刷体,透着一股小心翼翼的服从;有人引经据典,从东施效颦到邯郸学步,洋洋洒洒地论证模仿的荒诞与可笑;而邻座男生卷边的草稿纸上,却潦草地写着一行字:“如果乌鸦的坠落,能让后来者看清自己的高度,那它撞碎的岩石,便成了路标。”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碎片,多年后才让我恍然大悟:高考从不是标准答案的收割场,而是让少年人在规则与叛逆之间,第一次触摸到思想的棱角,第一次品尝到独立思考的微苦与回甘。

墨痕里的突围

我选择为“模仿”正名,在作文里,我写道:“模仿是文明的火种,是连接古往今来的桥梁,普罗米修斯从神那里盗来火种,人类才得以在黑暗中雕刻文明。”我列举王羲之如何临摹钟繇书法,笔耕不辍,最终方有“天下第一行书”的飘逸与风骨;我列举鲁迅先生如何模仿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却将笔触深入中国社会的肌理,写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呐喊与彷徨,这些文字带着少年人特有的莽撞与锐气,却也藏着一股倔强的力量——或许成长本就是一场笨拙而虔诚的模仿,我们在别人的影子里寻找光,在模仿中学习、反思,最终让光穿过自己的身体,成为新的光源,照亮新的未知。

走出考场时,夕阳正把教学楼的影子拉得很长,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有人说,这道作文题是命题者设下的陷阱,用“乌鸦的失败”巧妙地暗示我们安于本分,莫要冒险,但我不愿相信,高考会是一场旨在规训思想的游戏,那些年,我们背诵《劝学》,吟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难道不是为了告诉我们:模仿的终点,应当是超越,是凤凰涅槃后的新生?后来读到钱钟书先生“东海西海,心理攸同”的论述,更觉当年考场上的稚嫩思考,竟与先贤的智慧遥相呼应——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对传统的彻底背叛,而是在继承中裂变的火焰,是在模仿中孕育出的、属于自己的独特声响。

2006年高考试题,2006年高考试题及答案

时光的答卷

2006年的高考语文卷早已泛黄,那道作文题也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模糊了棱角,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却在时光的土壤里悄然发酵,酿成了愈发醇厚的回甘,我见过有人因“乌鸦的教训”而选择了一条稳妥到近乎平庸的道路,在安全的港湾里消磨了曾经的锐气与梦想,最终活成了自己当年或许会嘲笑的“鹰”;也见过有人像当年的那只乌鸦一样,哪怕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在陌生的领域拓荒前行,用伤痕累累的翅膀,丈量着梦想的高度,渐渐地,我懂得了,命题者或许从未期待我们给出一个完美的、标准化的答案,而是希望我们在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学会用文字丈量思想的深度,在模仿与创新的辩证中,听见自己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回声。

墨痕会淡,纸张会朽,但思考的印记却不会,十七岁的我或许并不完全懂得,当年在考场上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与未来的自己签订的一份神圣契约——那份契约的内核,是不满足于复制别人已经定义好的天空,哪怕要经历坠落的痛苦与迷茫,也要用自己翅膀的弧线,去定义属于自己的高度,这或许就是2006年那道作文题,留给所有考生的、真正意义上的答案:成长,从来不是寻找一个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在不断的模仿、反思与突破中,最终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答案本身。

2006年高考试题,2006年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7四川数学高考答案,2017四川数学高考答案解析
« 上一篇 3小时前
高考语文2017全国卷2,高考语文卷2017全国二卷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