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考题目,广西高考题目2025
漓江月照,青春答卷
广西的夏夜,总带着几分氤氲的暖意,空气中浮动着水汽与草木的清香,漓江的水,在月华的轻抚下,漾开粼粼的波光,宛如一条流动的银河,将两岸的黛色山影与人间灯火温柔地串联起来,距离高考的最后一晚,高三教室的灯火依旧通明,那光芒穿透玻璃,洒在寂静的走廊上,与江面上星星点点的渔火遥相呼应,一同守着这漫长而关键的夜晚。
林晓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张被反复折叠的语文模拟卷,作文题是“人与自然”,当她在草稿纸上写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笔尖却悬在了半空,窗外的漓江,倒映着城市璀璨的霓虹,也模糊了她自己的面容,记忆的闸门悄然开启,她想起小时候,爷爷总牵着她的小手,去江边放纸船,那船身是用新鲜的竹篾精心扎成的,小小的白帆上,用彩笔勾勒着稚拙的山水,那时的江水,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卵石在光影中静卧,能看见柔韧的水草在碧波里曼舞,可如今,江面上偶尔飘过的塑料袋,却像一道无声的伤疤,刺痛了这幅美丽的画卷。
“晓晓,想什么呢?”同桌陈宇的声音将她拉回现实,他递过来一罐冰镇的凉茶,熟悉的药香弥漫开来,是独属于广西的慰藉,林晓摇摇头,目光仍停留在作文题上,轻声问道:“你说,我们笔下的‘自然’,是爷爷记忆里那条纯粹清澈的漓江,还是现在这个被钢筋水泥与汽车尾气包裹的城市?”陈宇仰头灌了一口凉茶,喉结滚动,带着一丝少年人的爽朗,他说:“自然在变,人心里的根不能变。”他顿了顿,目光转向教室后方墙上那幅鲜红的标语——“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就像我们,再紧张,也不能忘了为何出发。”
这句话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林晓想起了上周的研学之旅,全班同学曾一同踏上桂林的龙脊梯田,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大地上最壮阔的指纹,当地一位皮肤黝黑的老农,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饱满的稻穗,眼神里满是慈爱与坚韧,他告诉他们:“这梯田,是祖祖辈辈用肩膀和双手,在山上一寸寸凿出来的,种田和读书一样,都得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有收成。”那一刻,林晓豁然开朗:自然从来不是课本里冰冷的名词,它是人与土地最深沉的对话,是汗水浇灌出的、有温度的生命。
夜渐深沉,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如春蚕食叶,也似心泉流淌,林晓的作文纸上,一个崭新的故事渐渐清晰: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孩,回到乡下的奶奶家,起初,她嫌弃田间的泥泞、蚊虫的叮咬,但在奶奶的带领下,她赤脚踩进温润的泥土,感受到了大地的脉搏;她在清澈的溪水里摸鱼,听蛙鸣蝉噪此起彼伏,看萤火虫在夜幕中划出梦幻的微光,她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回到城市,用画笔记录下乡村的四季流转,她在故事的结尾写道:“自然,不是远方遥不可及的风景,它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我们呼吸的每一口空气,更是我们心中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与敬畏。”
交卷的铃声清脆响起时,晨光已悄然漫过漓江的江面,为万般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林晓走出考场,深深吸了一口气,青草与江水的气息混合着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她看见江边有几个孩子正蹲在石缝间,专注地观察着一队搬运食物的蚂蚁,他们的小脸被晒得通红,眼睛却亮得像坠入凡间的星辰,那一刻,爷爷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漓江的水啊,永远向前流淌,就像年轻人的梦想,永不停歇。”
或许,高考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放纸船”,我们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折成一艘艘承载着梦想的小船,放入名为“时间”的浩瀚江流,无论前路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只要我们心中的那片“绿水青山”常在,便永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漓江月照,青春如歌,愿每一位考生都能在这场青春的洗礼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那不仅是一份试卷的分数,更是一颗与自然共鸣、与时代同行的赤子之心,一份献给未来的、最真诚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