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责任书,高考责任书模板
《笔尖下的重量》
晨光熹微,穿过教学楼的玻璃窗,在高三年级(7)班的黑板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像一枚散落的银币,讲台上,班主任陈老师将一叠泛黄的文件轻轻放下,纸页摩擦的沙沙声在寂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恍若秋日落叶掠过青石板的低语,那是今年的《高考责任书》,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封面上多了一枚烫金的校徽,在晨光中闪烁着庄重的光芒,宛如一滴凝固的赤诚。
"去年这个时候,"陈老师的声音很轻,却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让整个教室瞬间安静下来,"有个学生在责任书上签完名,转身就把纸折成了纸飞机。"教室后排传来几声压抑的轻笑,"那孩子现在在复读,他说每次模拟考失利时,都会想起那个纸飞机怎么也飞不出教室的四角天空,就像那时的他,怎么也飞不出迷茫的旋涡。"
责任书摊开在每张课桌上,墨迹未干的"承诺人"三个字像等待被填写的青春契约,林晓宇的笔尖悬在纸上方,微微颤抖,迟迟没有落下,他的左手食指缠着创可贴,上周为了多刷一套数学题,被圆规划出的伤口还在隐隐作痛,窗外的玉兰花簌簌落下,铺了一地素白,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盛放星子的匣子。
"签吧,"同桌苏雯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清澈坚定,她的责任书上已经工工整整签好了名字,笔锋遒劲,"这是对十二年寒窗的交代,也是给自己一个交代。"林晓宇注意到她指甲缝里还残留着蓝墨水的痕迹,那是昨晚挑灯夜战抄写英语笔记时留下的印记,他想起父亲昨夜的电话,建筑工地的喧嚣透过电波传来,安全帽碰撞的金属声响混杂着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爸,我......" "签吧,"父亲的声音斩钉截铁,盖过了机器的噪音,"咱家砸锅卖铁也供得起,你只管放心考。"
笔尖终于落下,墨水在纸上晕开一小团阴影,像滴在宣纸上的梅花,林晓宇突然想起小学时第一次在试卷上签字,父亲用粗糙的大手裹着他的小手,笔尖在纸上划出歪歪扭扭的痕迹,那时父亲说:"字是门面,要横平竖直,做人也要堂堂正正。"可现在,他的签名在"刻苦学习""严守纪律"的条款间微微颤抖,像秋风中的芦苇,却有着芦苇般不屈的韧性。
放学铃响时,林晓宇把责任书仔细折好,放进铁皮文具盒的最底层,金属盒里躺着半块橡皮,是去年生日时苏雯送的,上面刻着"乘风破浪"四个小字,笔触稚嫩却充满力量,他想起上周看到苏雯在日记本上写:"每次看到这四个字,就觉得做再多数学题也值得,就像在黑夜中看到了灯塔。"文具盒的合页发出轻微的"咔哒"声,像给这段滚烫的青春岁月上了锁,也锁住了无数个并肩奋斗的日夜。
暮色四合时,林晓宇走过操场,看见宣传栏里贴着去年的录取通知书,泛黄的纸张上,"清华大学"四个烫金大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如同黑夜中的星辰,通知书的右下角有个用红笔圈出的名字,那是去年考上重点大学的学长,据说他签责任书时,手抖得连笔都握不住,可如今,他的名字已经化作了无数人心中的光。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林晓宇回到教室,看见苏雯正在用修正液覆盖责任书上的某个签名,她抬头看到林晓宇,慌忙把纸揉成一团,指尖沾满了白色的修正液,像落了一层薄雪:"没事,就是写错了字。"窗外的月光洒在她的睫毛上,在眼睑下投出淡淡的阴影,林晓宇突然明白,那些被修正液覆盖的,或许是父母在工地上熬红的双眼,或许是妹妹悄悄存下的零花钱,又或许是青春里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与彷徨。
夜深人静时,林晓宇悄悄打开文具盒,责任书在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像一叶承载着梦想的小舟,他的签名旁边,不知谁用铅笔轻轻画了个笑脸,嘴角微微上扬,带着温暖的弧度,他想起陈老师说过的话:"责任书不是枷锁,是船票,载着你们渡过名为'高考'的河流。"河的对岸,或许有更广阔的天地,或许有更沉重的责任,但此刻,笔尖下的重量,正化作青春最坚实的翅膀,带着他们飞向未知的远方。
窗外的玉兰花还在落,在月光下旋转着,翩跹起舞,像无数个正在书写的明天,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林晓宇合上文具盒,"咔哒"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那是青春成长的拔节声,是梦想绽放的前奏,也是他们向未来发出的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