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语文浙江高考阅读,2017年浙江语文高考阅读
《墨痕深处的密码》
书架深处那本泛黄的《东坡志林》里,静卧着一张同样泛黄的宣纸,纸的边缘早已被岁月摩挲出柔软的毛边,却依旧能辨出褪色的朱砂批注,如凝固的霞光,祖父总说这是传家宝,言语间带着几分珍视,却从不肯细说来历,直到整理遗物时,我在书页夹层中发现了一张同样泛黄的照片——祖父年轻时站在西湖边,身旁站着位戴圆框眼镜的先生,两人手中各执一卷书,眉宇间是相似的沉静与儒雅,照片背面用小楷题着:"与张先生论书,一九七三年秋于孤山。"那一行字,像一把钥匙,轻轻旋开了尘封的记忆之门。
那时我才知道,祖父珍藏的不仅是批注,更是一段被时光尘封的师生情谊,而那些在墨痕间流转的密码,最终在我高考前那个暴雨夜,如闪电般劈开了缠绕二十年的困惑。
高三模考失利那天,我把自己锁在书房,任由窗外的阴雨将世界染成一片灰蒙,我怔怔地对着《语文》课本里的《赤壁赋》,祖父的批注就写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那页,用朱砂圈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八字,旁注八个小字:"观水之变,悟道之常",那时的我只觉得是老生常谈,直到雨水顺着窗缝蜿蜒渗入,恰好滴在"逝"字上,晕开一片淡红的墨迹,像一滴凝固的泪。
忽然想起祖父教我书法时的情景,老式的书桌前,他总说:"墨有浓淡,干湿枯润,字有向背,俯仰顾盼,就像人生,起落皆是常态,而姿态决定了风骨。"那时我握笔不稳,写出的"永"字点画散乱,他却笑着把我的手包进他布满薄茧的掌心:"你看,'永'字八法,点如坠石,有千钧之力;横如勒马,有收放之度;不是死板的规矩,是生命的姿态,是骨子里的气韵。"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带着墨香与时光的味道。
暴雨声里,我仿佛看见西湖边的芦苇在风中摇曳,祖父曾带我去孤山探梅,说苏东坡写"暗香浮动月黄昏"时,眼前一定有这样的疏影横斜,他说:"文学不是试卷上的标准答案,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是'月涌大江流'的胸襟,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这些话当时听来玄妙,此刻却像墨汁滴入清水,渐渐晕染出清晰的纹路,与窗外的雨声交织共鸣。
我颤抖着翻开《东坡志林》,那些批注突然有了生命,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旁,祖父画了只孤舟,舟上有一人披蓑戴笠,旁边写着:"逆旅亦有风景,行者自有天地";在"此心安处是吾乡"旁,他竟贴了片枯黄的银杏叶,叶脉间还留着秋日的温度,仿佛那不是一片叶,而是一封来自过往的信笺,原来他批注的不是文字,是人生——是在困境中看见清风明月的智慧,是在离别时寻找心灵故乡的豁达,是在喧嚣中保持内心安宁的定力。
高考前夜,我重新誊写《赤壁赋》,笔尖落在熟宣上,墨色由浓转淡,由湿渐干,仿佛看见祖父站在我身后,握着我的手写下"山间之明月,得之而为声",窗外雨声渐歇,月光穿透云层,在宣纸上投下温柔的光斑,与墨痕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那一刻我忽然懂得,祖父留下的密码,从来不是如何答题,而是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颗观水听风、体悟常道的心,那些朱砂批注,是他对生命最温柔的注解。
如今每当我翻开《东坡志林》,那些朱砂批注依旧鲜红如初,它们像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不仅照亮文字背后的山河岁月,更照亮祖父教给我的人生真谛——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墨迹的形似,而是让那些在时光中沉淀的智慧,化为血脉里的温度,成为面对人生风雨时内心的定力与力量,在人生的每个转折处,它都能指引我们看见更深邃的风景,活出更从容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