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甘肃2017,高考作文甘肃2025
那盏不灭的灯
夜色如墨,沉沉地浸染着西北小城的高考考场,窗外,老槐树的枝影在晚风里轻轻摇曳,婆娑生姿,宛如一双双温柔的眼睛,静静注视着这场青春的战役,我坐在靠窗的位置,钢笔尖在草稿纸上反复划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在寂静的夜里细细啃食桑叶,又似时光在试卷上悄然流淌,这是2017年甘肃高考的最后一堂考试,距离交卷还有最后的十分钟,空气里弥漫着紧张与期待的微尘。
桌角那盏台灯,是父亲特意为我准备的战场盟友,灯罩是温润的磨砂玻璃,将内里的灯光晕染成一片柔和的暖黄,如同母亲熬好的米粥,熨帖着人心,考试前三天,父亲蹲在五金店里,对着琳琅满目的台灯,比划了整整一个下午,店里的老板都认识他了——那个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甚至能看到线头的工装男人,为了这盏灯,反复比较着瓦数、显色指数和护眼功能,眼神里满是少有的郑重,他咬牙选了最贵的那盏,憨厚地笑着,露出一口白牙:“眼睛是自己的,别省这点钱。”那笑容里,有为人父的笨拙,更有沉甸甸的爱。
灯光均匀地铺展在试卷上,将密密麻麻的字迹映照得格外清晰,仿佛每一笔都带着温度,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无数个相似的夜晚,高三下学期,窗外是浓得化不开的夜色,这盏灯却始终亮着,像一个忠诚的卫士,母亲总会在灯下,细心地削好苹果,切成均匀的小块,用牙签插起,轻轻放在我的手边,那果肉的清甜是深夜里最好的慰藉,父亲则通常会坐在不远的沙发上,摊开一份报纸,可我知道,他的目光从未真正停留在铅字上,他的心神,他的整个世界,都像这盏灯一样,安静而执着地投射在我的身上,无声地陪伴。
“距离考试结束还有最后五分钟。”广播里传来的女声清冷而突兀,惊得我笔尖一顿,在草稿纸上洇开一小团墨迹,作文题目是“我心中的那盏灯”,我抬起头,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记忆的闸门轰然开启,思绪瞬间被拉回去年那个同样寒冷的冬夜,那晚我复习到凌晨两点,整个小区突然陷入一片黑暗,唯有窗外冰冷的月光,母亲摸索着找出蜡烛,微弱的烛光在她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我清晰地看到,她的鬓角又添了几根刺眼的白发,在昏黄的光线下格外醒目,父亲则没有丝毫犹豫,抓起大衣就冲进了零下十度的寒风里,骑着自行车去邻居家借充电器,他回来时,眉毛和睫毛上都结了一层细密的霜,像冬日里的树挂,可他怀里紧紧护着的,却是那个能重新亮起的充电宝,那是我的“光”。
笔尖在作文纸上飞快地移动,那些被灯光照亮的时光,如同决堤的潮水,汹涌而来,冲刷着我的心岸,我想起班主任李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孩子们,高考不是人生的终点,它更像一盏灯,照亮你们未来更广阔的征途。”想起同桌小梅,那个瘦弱的姑娘,每天清晨五点半,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她已借着走廊里昏暗的应急灯,在走廊尽头啃书本,有时天色未明,她会从口袋里掏出一支小小的手电筒,光柱里,细小的尘埃如精灵般飞舞,那是她追逐梦想的轨迹,想起校门口的保安王大爷,每晚十点,他总会准时出现在大门口,一边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门喊着:“慢点走啊,孩子们,路灯亮着呢,安全!”一边佝偻着背,目送我们一个个消失在夜色里。
交卷的铃声终于响起,如同解脱的号角,我长长地舒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走出考场,一眼就看见父亲站在那棵熟悉的老槐树下,昏黄的路灯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他手里,依然提着那盏熟悉的台灯,看见我出来,他急忙迎上来,有些笨拙地打开开关,“啪”的一声,那抹熟悉的暖黄瞬间照亮了我脚下的路,也照亮了他写满关切的脸。“考得怎么样?”他问,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像个等待审判的孩子,我笑着用力点点头,他眼角的皱纹便像被这灯光温柔抚平的纸张,瞬间舒展开来,露出了释然的笑容。
回家的路上,街边的路灯一盏接一盏次第亮起,像一条由光明汇成的温暖长河,静静地流淌在城市的血脉里,父亲将台灯递给我,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舍,又充满了期待:“拿着,以后去上大学,带着它,就像带着家一样。”我握住温热的灯座,那股暖意从指尖一直流淌到心底,那一刻,我忽然彻悟,那些曾经照亮过我生命角落的灯光,早已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光亮,它们化作了夜空中最亮的星辰,一颗一颗,镶嵌在我的生命里,它们或许微弱,却足以在最黑暗的时刻,为迷茫的灵魂指引方向,带来温暖与希望。
每当回想起那个夏天,回想起那场特殊的考试,我终于懂得:真正的光明,从来不是源于灯泡里冰冷的钨丝,而是源自那些愿意为你点亮灯火的人,他们像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不仅用光芒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更用爱与陪伴,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光的种子,让我们在未来的岁月里,有能力、有勇气,去成为别人的光,这或许就是2017年甘肃高考那道作文题“我心中的那盏灯”最深刻的用意——它不仅是在引导我们寻找光,更是在启示我们,在追逐光的同时,也要努力让自己活成一束光,去照亮更多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