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语文高考全国一,2017语文高考全国一卷

教育 2小时前 726

《墨痕里的山河》

2017年的盛夏,蝉鸣将空气炙烤得微微发脆,考场里的日光灯管发出低沉的嗡鸣,纸页翻动的沙沙声中,仿佛藏着十八岁少年与世界对话的密语,当他握紧笔杆的瞬间,指腹摩挲着磨砂的笔杆,忽然忆起祖父书房里那方沉静的端砚——墨痕在砚池中沉淀千年,终究会在某张白纸上,晕染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山河。

语文试卷上的文字,从来不是冰冷的符号,现代文阅读里,那个在雨巷中徘徊的丁香姑娘,分明是戴望舒从江南的青石板上拾起的诗意,她的油纸伞下,藏着整个民国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实用类文本阅读里,扶贫干部的笔记本上,每一道鲜红的杠杠都连着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那些带着晨露的数据,是新时代写给大地的深情告白;作文题中的"长城""一带一路",更是将五千年的文明精粹揉进墨汁,落笔时,仿佛能听见驼铃在丝绸之路上悠远回响,历史的脉搏与时代的足音在此刻共鸣。

2017语文高考全国一,2017语文高考全国一卷

记得那年高考作文题是"老外眼中的中国",有个考生写了自己在敦煌莫高窟做志愿者的经历:当法国游客指着壁画上的飞天惊叹于其飘逸灵动时,他忽然彻悟,这些斑驳的色彩不仅是文物,更是流动的史诗,是凝固在时光长河中的艺术灵魂,他带着游客临摹飞天飘带,指尖在宣纸上游走,仿佛在与千年前的画工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个细节后来被阅卷老师反复提及,称赞它让文字有了温度,让历史有了触感,其实语文的魅力便在于此——它让抽象的"文化"化作可触摸的感动,让历史的尘埃轻轻落进现实的褶皱,在人心深处激起温柔的涟漪。

文言文阅读里,那个在《后赤壁赋》中"履巉岩,披蒙茸"的苏轼,早已不是课本里遥远的画像,当他写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时,何尝不是在给今天的我们写一封跨越时空的信?考场里的少年或许正为一道解不出的数学题抓耳挠腮,却在这位九百年前的文人笔下,找到了与焦虑和解的智慧,语文就这样成了摆渡船,载着我们在古今中外的文明长河里穿梭,在墨香中寻得精神的锚点。

2017语文高考全国一,2017语文高考全国一卷

写作文时,窗外的蝉鸣戛然而止,少年想起语文老师曾言:"文字要像茶,初尝平淡,回味却有甘苦。"他决定写小区门口的修鞋匠——那个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的老人,用顶针在鞋帮上敲出细密的针脚,仿佛用时光缝补着城市的裂痕,他记得有次暴雨骤至,老人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雨披给了忘带伞的快递员,自己则蜷在棚子下,一遍遍擦拭着修鞋的工具,眼神专注而温暖,这个细节或许在宏大的叙事中微不足道,却藏着最动人的中国故事——普通人的善意与坚守,才是文明最坚实的底色,是岁月长河中永不褪色的暖光。

交卷铃响时,夕阳正斜照在试卷上,墨迹泛着柔和的暖光,少年忽然恍悟:语文从来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赋予我们在纷繁世界中依然保持感知美的能力,它能让我们在刷短视频的间隙,为一首唐诗驻足流连;在追逐热点时,听见历史的回声与低语;在迷茫困惑时,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就像祖父端砚里的墨,看似静止,实则永远在晕染、在渗透,最终成为生命底色里最深沉、最隽永的那一笔。

走出考场,晚风拂过梧桐叶,沙沙声如书页翻动,少年背上背包,里面除了准考证,还揣着一本泛黄的《唐诗三百首》,他知道,这场考试不是结束,而是真正阅读的开始——因为语文的课堂,从来不在试卷的方寸之间,而在壮丽山河,在人间烟火,在每个愿意用文字与世界温柔相待的瞬间里,在生命与历史的每一次共鸣中。

67高考必刷卷答案,67高考必刷卷答案英语2023
« 上一篇 2小时前
江苏2017数学高考难吗,江苏2017数学高考难吗知乎
下一篇 »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