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语文高考卷子,高考2017语文试卷

教育 2小时前 1010

纸上山河

考场里一片寂静,唯有日光灯发出均匀的、近乎恒定的嗡鸣,将每一张伏案的面庞都镀上了一层冷白的光,仿佛连滚烫的青春也被这光芒悄然凝固,我的手心微微沁出薄汗,笔尖悬在作文纸的上方,久久无法落下,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道“传家宝”的命题——三代人,一件物,一段情,我的思绪却如挣脱缰绳的野马,在记忆的旷野上肆意驰骋,定格在了一方泛黄、脆薄的宣纸上。

那是我曾祖父留下的字帖,据传出自晚清某位落拓文人之手,岁月无情,纸张已脆如蝉翼,边角卷曲,墨迹却在时光的淘洗下愈发沉静,仿佛拥有了生命,每当我翻开它,一股混合着陈年霉味与松烟墨香的独特气息便扑面而来,那是时光沉淀的芬芳,曾祖父是乡间的私塾先生,这方字帖是他唯一的“财产”,也是他启蒙蒙童时最珍贵的教具,母亲曾告诉我,当年土改时分田地,曾祖父死死抱着这卷字帖,任凭干部如何劝说,就是不肯撒手——在他眼中,那方正的汉字里,藏着比土地更永恒、更厚重的灵魂。

后来,这方字帖传到了父亲手中,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村里人纷纷下海经商,浪潮席卷,唯恐落后,父亲却守着祖传的三亩薄田,农闲时就着窗前的光,一字一字地对着字帖临摹,我曾不解地问他:“爸,练字能当饭吃吗?”父亲总是不急不躁,将字帖小心翼翼地铺在磨得发亮的八仙桌上,用镇纸压平,一边研墨,一边温和地回答:“字是人的骨头,练字,就是立骨。”他的手指关节因常年劳作而粗大,握笔的姿势却异常沉稳,墨汁在宣纸上缓缓晕开时,我仿佛看到曾祖父的影子,在父亲笔端的墨痕中悄然重生。

轮到我时,这方承载着祖辈精神密码的字帖,却被束之高阁,我的书桌上堆满了教辅资料和习题集,练字的时间被切割成生活的边角料,显得奢侈而无用,偶尔翻出字帖,只觉得那繁复的笔画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直到高考前夜,我在整理书架时无意间触到它,冰凉的纸面瞬间唤醒了某种沉睡的记忆,我借着台灯的光,重新铺开宣纸,研墨的轻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当笔尖落下,墨迹在纸上洇开,我忽然懂得了曾祖父为何宁肯不要田地,父亲为何在喧嚣中坚守——那方字帖里藏着的,不仅是书法的技法,更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腾,每一笔,都是对传统的敬畏;每一划,都是对文化的坚守。

考场上,我写下“传家宝”三个字时,眼前浮现的并非金银珠宝,而是这方泛黄的宣纸,以及它背后三代人的身影,在这个信息爆炸、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在电子屏幕上滑动指尖,却渐渐遗忘了笔墨纸砚的温度,遗忘了文字背后那沉甸甸的情感与力量,曾祖父用字帖教蒙童认字,是文明的启蒙;父亲用字帖涵养心性,是品格的塑造;而我,则从字帖中读懂了何为“根”,这或许就是传家宝的真谛——它不是一件冰冷的物件,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承载着先辈的荣光与梦想,也滋养着我们未来的希望与方向。

铃声响起,我搁下笔,窗外的阳光恰好照在“传家宝”三个字上,泛起温暖而坚定的光晕,我知道,无论未来走向何方,这方字帖都将是我行囊中最珍贵的宝藏,因为它教会我: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固守过去的尘封,而在于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让精神的血脉,生生不息。

(全文共计1050字)

315美术高考网,315美术高考网官网
« 上一篇 2小时前
安徽作文高考题目,安徽作文高考题目有哪些
下一篇 »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