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2017高考,安康2020高考
安康2017:秦巴山区的青春答卷
七月流火,汉江水畔的安康被盛夏的热浪温柔包裹,2017年的高考季,这座秦巴深处的古城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考生、家长、老师、交警……每一个角色都在为这场青春的盛宴倾注心力,在汉滨区高级中学考点外,梧桐树的影子在地上拉得老长,卖凉粉的摊主老王擦了把汗,望着攒动的人头,嘟囔了一句:"又到一年送考时。"他的声音里,藏着岁月的感慨与期许。
晨光中的准考证
凌晨五点半,平利县中学的考生李梅已经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里,她的手指在准考证上轻轻摩挲,像是在触摸一件易碎的珍宝,这张薄薄的卡片,承载着她和两千多名山区孩子共同的梦想,父亲在厨房里熬着苞谷粥,火光映红了他沟壑纵横的脸,每一道皱纹都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与期盼,母亲在她书包里悄悄塞了六个煮鸡蛋,轻声说:"六六大顺,妈盼你顺顺利利。"那温热的触感,仿佛将母亲的叮咛烙在了心上。
天刚蒙蒙亮,校车就颠簸在盘山公路上,车窗外的云海翻涌,像极了此刻同学们起伏的心事,来自石泉县的张浩望着窗外连绵的青山,想起三年前父亲背着一袋土豆走三十里山路送他来报名的场景,那时他还不懂,知识对大山里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是走出大山的阶梯,是改变命运的钥匙,是让父母的脊梁得以稍稍歇息的希望。
考点门口,交警老周已经站了两个小时,他的反光背心被汗水浸透,贴在脊背上,手里的指挥棒却稳如磐石。"同学,别紧张,你一定能行!"他对每个走进考场的考生都这样说,声音坚定而温暖,这个在安康交警队干了二十年的硬汉,每年高考都会比闹钟早起一小时,在他眼中,这些孩子不仅是考生,更是这座城市的未来,他们的人生,可能就在这短短的几天里发生转折。
笔尖下的时光
九点钟,考试铃声响起,汉江边的微风突然变得温柔,连知了都停止了鸣叫,考场里,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又似细雨滋润着心田,宁陕县的山妹子王芳,握笔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她想起去年冬天,班主任骑摩托车送她补课,在结冰的坡上摔了一跤,却下意识地护住了怀里的复习资料,那一刻,她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与守护。
监考老师刘芳的目光扫过每一张年轻的脸庞,眼神里满是慈爱与期许,作为安康中学的资深教师,这是她送走的第十八届高考生,讲台上的粉笔灰染白她的鬓角,而她眼里的光,却从未熄灭,她想起有个学生在作文里写:"老师,您就像汉江的水,温柔却有力,托着我们这些小船,流向更远的地方。"这句话,她珍藏了许久,那是师生间最珍贵的默契。
数学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考点外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家长们举着"加油"的牌子,手机镜头对准了涌出校门的孩子,紫阳县的考生陈明看到父亲骑着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旧自行车,车筐里装着新鲜的枇杷,那是凌晨三点从家里带出来的,还带着露水的清凉,父亲憨厚地笑着,递过枇杷说:"累了就吃几个,甜着呢。"简单的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
青春的答案
下午的文综考试,窗外突然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像是谁在轻声哼唱着古老的歌谣,岚皋县的考生赵宇抬头看了看窗外的雨,突然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说的:"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我们喝的水,可能就来自眼前的汉江。"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自己笔下的每一道题,都不仅仅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为了守护这一方绿水青山的责任。
最后一场考试结束时,夕阳正把汉江染成金色,波光粼粼,如梦似幻,考生们涌出考场,有人抱着父母痛哭,宣泄着压抑已久的情绪;有人将试卷抛向天空,任其在风中飞舞,那是青春的呐喊;有人只是静静地望着远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老王的凉粉摊前排起了长队,他一边忙碌一边说:"每年这时候,看着这些孩子,我就想起我儿子,那年他没考上,现在在县城开修车铺,也挺好,踏实。"他的话语里,有失落,更有释然与祝福。
夜幕降临,滨江路上挂满了红灯笼,像一条蜿蜒的火龙,照亮了归家的路,安康学院门口,几家书店还亮着灯,老板娘在整理刚到的《大学指南》,脸上带着笑意:"每年这时候都有考生来买书,他们眼里有光,看得我心里都热乎乎的。"汉江边的广场上,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默契地将音乐调小了些,她们说:"让孩子们好好歇歇,明天开始,就是新的人生了。"这份来自陌生人的温柔,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注脚。
那一年,安康共有23456名考生走进考场,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像汉江水一样,流向五湖四海,去追寻各自的梦想,但无论走多远,秦巴山的风,汉江水的水,这片土地的滋养与温情,都会永远刻在他们的记忆里,成为他们力量的源泉,这或许就是青春最好的答案——不是一定要成为多么耀眼的人,而是带着这片土地赋予的坚韧与善良,勇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