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十堰高考,2017十堰高考状元
《2017,十堰的夏天与远方》
2017年的夏天,十堰的空气里浮动着两种交织的味道,一种是武当山松针被烈日蒸腾出的清香,顺着汉江湿润的水汽蜿蜒飘散,渗入城区的每一条街巷;另一种,则凝聚在考点外家长们紧攥的矿泉水瓶上,凝结的水珠混着掌心的汗意,在六月的骄阳下折射出细碎而温暖的光斑。
那年的高考季,十堰全市有3.2万名考生奔赴考场,他们中,有人从郧阳古城的石板路走来,鞋底还沾着汉江边未干的晨露;有人从竹溪的云雾茶山间出发,书包里装着母亲连夜炒制的腊肉炒青茶,茶香与油香交织;还有人住在张湾的老旧小区,清晨五点半便被楼下早餐摊升腾的热气唤醒,这些散落在秦巴山褶皱里的年轻生命,在这一天,沿着同一条跑道,奔向各自命定的远方。
市一中考点门口,老张的修鞋摊已默默守候了二十年,他膝下无子,却认得几乎每个考生的脸。"那个穿红裙子的姑娘,去年还来这儿钉过书包带子。"他眯起布满皱纹的眼睛,指缝里嵌着永远洗不净的黑鞋油,"今年看着更稳当了。"面前的铁盒里,零钱和钢码码得整整齐齐,旁边摆着几瓶新开的矿泉水,标签都被细心撕去——这是他特意为考生准备的,"怕他们紧张,看到标签上的字分心。"
七点刚过,考生如潮水般涌来,穿校服的学生们互相击掌,校服后背的校徽在阳光下跳跃闪烁;穿便装的家长则反复整理孩子的衣领,仿佛要将三年的期盼都缝进衣褶里,一位母亲往儿子口袋里塞了颗水果糖,"含着,甜到心里就不紧张了。"儿子笑着点头,转身跑进考场时,校服下摆扬起一个倔强的弧度,像少年人不愿回头的勇气。
数学考试结束的铃声骤响时,天色忽然阴沉,豆大的雨点砸在考点外的遮阳棚上,噼啪作响,家长们纷纷撑起伞,在雨帘里站成一道密不透风的墙,有个女生冲出考场,看见站在雨中的父亲,突然红了眼眶,父亲把伞往她怀里塞,自己却淋着雨,从怀里掏出个保温桶,"刚熬的银耳汤,你妈说考试完得润润嗓子。"女生捧着温热的汤桶,眼泪掉进汤里,漾开一圈小小的涟漪,也融化了所有的疲惫。
十堰二中的考点里,有个叫李想的男生格外引人注目,他来自竹山县最偏远的乡镇,每天要步行两小时山路才能搭上最早一班城乡公交,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永远堆着他从图书馆借来的旧书,扉页上用铅笔写着"再坚持一下",考试前一天,他在笔记本上抄下《平凡的世界》:"生命里有着多少的无奈和惋惜,又有着怎样的愁苦和感伤?雨浸风蚀的落寞与苍楚一定是水,静静地流过青春奋斗的日子和触摸理想的岁月。"字迹被汗水洇开,却更显坚定。
查分那天晚上,十堰市教育局的网站几乎被挤崩溃,李想的父亲蹲在村口的杂货店门口,用那部只能接打电话的老年机反复刷新页面,当儿子打来电话,声音颤抖着说"爸,我考了623分"时,这个在山里刨了一辈子的男人,突然蹲在地上捂住了脸,他的手很粗糙,指关节因常年握锄头而变形,此刻却微微发抖,像被风吹动的老树枝。
那年秋天,李揣着录取通知书离开十堰时,给父亲买了一双皮鞋,父亲试穿时,脚在鞋里局促地挪动,像个第一次穿新衣服的孩子,李想想起父亲当年用麻绳捆着行李送他去县城高中的样子,忽然明白,有些远方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征程——父亲的背影,早已是他行囊里最重的行装。
如今回望2017年的十堰高考,那些在考场外伫立的身影,那些藏在铅笔盒里的鼓励纸条,那些雨中递来的保温桶,都成了这座城市最珍贵的集体记忆,就像汉江水永远向前,那些在夏天里启程的少年,也终将在各自的天地里,长成参天的模样,而十堰的群山依旧沉默,它们见证过无数这样的夏天,也将继续守护更多奋斗与远方的梦想——因为每一份坚持,都值得被群山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