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县高考,武宁县高考状元
武宁的考场,武宁的答卷
六月的武宁,总被一种格外鲜亮的绿意浸染,庐山余脉在这里化作蜿蜒的丘陵,如母亲舒展的臂弯;修水河裹挟着山风穿城而过,将这座江南小城浸润得温润如玉,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掠过鲁溪镇的水稻田,武宁一中的校门口早已聚集着穿着蓝白校服的少年们,他们的书包上挂着励志小吊坠,文具袋里码放得整整齐齐的2B铅笔在阳光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恰如他们眼中闪烁的、对未来的憧憬,明亮而坚定。
晨光里的笔尖声
七点整,考场内的石英钟发出轻微的滴答声,像在为青春的节奏打着节拍,第三排靠窗的林晓雨轻轻转了转自动铅笔,目光落在作文稿纸上,稿纸的边缘已被她无意识地捏出细微的褶皱,这个在宋溪镇长大的姑娘,此刻的脑海里正浮现出昨天傍晚的场景——父亲蹲在老屋的灶台边,用竹耙子小心翼翼地翻晒着刚从地里收回来的茶籽,金黄的茶籽在竹匾里铺开,散发着特有的清香,母亲则在一旁拣着混在茶籽里的石子,手指被茶籽染上了淡淡的褐色。"今年茶油价格好,你上大学的生活费有着落了。"母亲的话混着柴火的香气,让她鼻尖微微发酸,眼眶也有些湿润。
监考老师走过她身边时,能闻到她校服领口淡淡的皂角香,这是班主任张老师特意叮嘱的:"穿干净衣服,心里也敞亮。"张老师站在走廊尽头,望着考场里埋头的孩子们,想起三年前第一次带他们去野外拓展时,这群在山水间长大的孩子爬树比城里孩子利索,认植物比认公式更在行,却总在英语听力课上犯难,那些曾经磕磕绊绊的"How are you",此刻正化作流畅的笔尖沙沙声,像春蚕在桑叶上轻食,细密而充满力量。
修水河畔的灯火
武宁二中考点外的梧桐树下,陈建国正反复检查着保温桶里的红枣鸡汤,热气氤氲了他的镜片,这个在县城开货运车的汉子,今天特意请了假,凌晨五点就去菜市场挑了最土的老母鸡,还加了党参、枸杞。"听说考试费脑子,你妈炖了一下午,鸡汤上面那层油,最能补。"他粗糙的手指摩挲着保温桶上的卡通贴纸,那是上小学的女儿偷偷贴的"爸爸加油",贴纸的边缘已经有些卷边,却透着满满的爱意。
不远处的长椅上,坐着几名神色凝重的复读生,罗志勇把去年的准考证夹在错题本里,扉页上用钢笔写着:"去年差8分,今年修水河的水,我多舀了一瓢,定要浇灌出梦想的花。"这个曾经在网吧里消磨时光的少年,如今书包里总装着一本《修水县志》,课余时间就跟着县里的老先生学写毛笔字,宣纸上的"天道酬勤"四个字,笔力遒劲。"武宁的山教会我沉得住气,武宁的水教会我往前流,不回头。"他常对学弟学妹们说,眼神里是经历过风雨后的笃定。
山水间的青春答卷
下午数学考试结束时,突然下起了阵雨,豆大的雨珠砸在窗玻璃上,晕开一片朦胧,考生们撑着伞走出考场,五颜六色的伞花在雨中次第绽放,雨珠打在伞面上,像一首急促而欢快的钢琴曲,石渡乡的考生周子豪发现,自己的帆布鞋上沾了几片从路边带来的银杏叶,叶脉清晰,边缘微微卷曲,这是他每天上学路上都会经过的那棵古银杏树的馈赠。"叶子落了又长,就像我们考了一次又一次,总能等到新的机会。"他笑着把这片还带着雨水的叶子小心翼翼地夹进准考证里,仿佛夹住了一段闪亮的青春记忆。
晚霞染红修水河时,考点门口的家长们自发排成了两列,像两道坚实的人墙,林晓雨的母亲挤过人群,将一个温热的布包塞到女儿手里:"里面有你爱吃的糖渍柚子皮,别紧张,考完妈带你坐船去看庐山云海,听说今晚有火烧云呢。"布包上还带着母亲揣在怀里一路捂热的温度,那份温暖透过布料,直抵林晓雨的心底。
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武宁一中的校门口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孩子们扔下手中的笔,像归林的鸟儿般涌向等候已久的家人,脸上洋溢着如释重负的笑容,林晓雨在人群中一眼看见了父亲,他站在梧桐树下,手里提着用粽叶包着的茶糕,粽叶的清香混着茶糕的甜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抹熟悉的绿色,在暮色中格外温暖,像一盏指引的灯,这一刻,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自己的分数,但他们早已用三年的青春,在这片山水间写下了一份最动人的答卷——那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家乡的眷恋,更是对未来的无限可能,每一笔都浸润着武宁的灵气与坚韧。
武宁的考场很小,只容纳了三百张课桌,却承载了三百个家庭的期盼;武宁的世界很大,装着孩子们的梦想和修水河的奔流,也装着庐山的雄奇与修水的柔情,当暮色中的灯火次第亮起,这座小城又迎来了一个普通的夜晚,但今晚的星光,注定为这群少年格外闪耀,因为他们知道,无论将来走多远,武宁的山水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就像那修水河,无论流向何方,都记得发源处的清澈与坚定,滋养着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