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年补录高考,2017年补录降了多少分

教育 2小时前 830

本文目录导读

  1. 补录:被遗忘的“第二次机会”
  2. 那些在补录线上挣扎的人
  3. 补录背后的教育生态
  4. 被补录改变的人生轨迹
  5. 补录时代的落幕与新生

2017补录:被遗漏的夏天

2017年的夏天,对数以千万计的中国考生而言,是一段被汗水与泪水反复浸泡的时光,当高考放榜的硝烟散尽,互联网上铺天盖地的是“状元”和“满分”的耀眼光环,仿佛整个青春都浓缩在这几个冰冷的数字里,在这片喧嚣之外,还有一群人,他们的分数恰如悬崖边的薄冰,卡在本科线那令人窒息的临界点上,他们是在志愿填报的博弈中失利的“滑档者”,是分数与梦想擦肩而过的“失意人”,像被潮水遗忘在沙滩上的贝壳,在灼热的阳光下,等待着不知何时会再次到来的浪潮。

补录,便是这浪潮中最后的救赎,它不是一场万众瞩目的盛宴,没有鲜花与掌声,却以其沉默而坚韧的力量,为无数颗沉甸甸的心,托起了通往未来的微光。

补录:被遗忘的“第二次机会”

补录是高考录取程序中一个带有“修补”性质的环节,当各批次院校的常规录取工作尘埃落定,总会因部分考生放弃入学资格、专业不服从调剂或院校计划未满而出现空缺名额,教育部门会组织一次“补录”,为那些在第一次录取中失利的考生,开启一扇重新选择的大门。

2017年,全国本科层次的补录计划约为5万个,这看似庞大的数字,在数百万考生的汪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这5万个名额,却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其中不乏一些省属重点高校的“捡漏”机会,以及一些偏远地区或冷门专业为求生源而释放的“降分”信号。

但这绝非一场轻松的博弈,补录更像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一场信息与心理的双重考验,考生们被压缩在短短几天内,必须完成海量信息的搜集、志愿的精准筛选、心态的快速调整,甚至还要直面“降分录取”背后的诱惑——是选择一所地理位置偏远但尚可的公办院校,还是坚守对专业的执念,可能意味着要接受民办高校高昂的学费,或是奔赴一个全然陌生的城市。

那些在补录线上挣扎的人

在安徽一个宁静的乡村,考生李伟(化名)的世界,因高考成绩单上那“-3”的差距而瞬间失重,他的分数,比理科本科线低了3分,这个数字,像一根刺,扎进了整个暑假的压抑里,父亲是常年奔波在工地的建筑工人,母亲在镇上的小作坊里打零工,这个本就清贫的家庭,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全寄托在了他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

2017年补录高考,2017年补录降了多少分

当补录的消息如石子投入死水般传来,李伟几乎彻夜未眠,他像一位孤独的勘探者,翻遍了那本厚重的《招生计划汇编》,用笔在纸上圈画着所有可能出现“降分”可能的院校,他的目光,甚至投向了千里之外内蒙古的一所二本学院,“他们说,如果补录还没招满,可能会降10分。”他回忆道,那几天,他成了电脑前最忠实的守望者,每天凌晨五点就起床,手指因频繁刷新录取系统而变得麻木,他被贵州一所民办本科的机械工程专业录取,学费是公办大学的两倍,但对全家而言,这仍是值得倾尽所有去抓住的“本科”入场券。“至少是个本科,”父亲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沙哑却坚定,“不然出去打工都没底气。”

相比之下,城市考生张萌(化名)的挣扎,则更多源于内心的“纠结”,她的成绩超出了本科线20分,却在第一志愿的师范院校录取中惜败,补录期间,她收到了省内一所二本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但学校位置偏远,且口碑平平,在复读与将就之间,她犹豫了三天。“复读的风险太大了,一年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未知数。”她选择了后者,“补录,或许是命运给我的另一种成全吧。”

补录背后的教育生态

2017年的补录现象,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优质高校资源,尤其是“985”、“211”院校,高度集中于少数发达省份和中心城市,其竞争的激烈程度近乎残酷,而广大的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则常年面临着“招生难”的窘境,不得不依赖补录来填充空荡荡的宿舍。

“补录,某种程度上是高考后的‘二次分配’,但分配的并非优质资源,而是剩余资源。”一位省级教育考试院的工作人员曾这样坦言,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也固化了考生和家长的心态:“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宁愿选择一所地理位置偏远但尚属公办的二本院校,也不愿留在本地的民办本科,这种偏好,导致部分民办高校的补录计划常年招不满,甚至不得不一再降低分数线,从而陷入“生源差—口碑降—更难招”的恶性循环。

信息壁垒也是横亘在考生面前的一道鸿沟,尽管2017年教育部门已通过官网、媒体等多种渠道公布补录信息,但那些身处网络条件有限、信息闭塞地区的考生而言,他们依然处于被动的“信息孤岛”中,李伟所在的县城中学,直到补录的最后一天才紧急下发通知,这无疑让许多考生与宝贵的机会失之交臂。

2017年补录高考,2017年补录降了多少分

被补录改变的人生轨迹

回望2017年,补录之于李伟,无疑是命运的转折点,大学四年,他像一块海绵,疯狂吸收着知识,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还通过勤工俭学为家庭减轻了负担,毕业后,他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顺利进入一家知名的汽车制造厂,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如果没有补录,我的人生轨迹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他感慨道,“也许此刻,我仍在某个工地上挥汗如雨。”

张萌的故事,则展现了另一种成长的可能,大学期间,她曾因学校的偏远而失落,但这份失落很快被一种“破釜沉舟”的专注所取代,她发现,环境的安静反而让心沉淀了下来,她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国内一所知名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补录让我明白,人生的起点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你是否拥有将一手‘差牌’打好、将‘弯路’走成‘捷径’的勇气和智慧。”

并非所有补录的故事都沐浴在阳光之下,它也像一把双刃剑,可能为一些人带来希望,也可能让另一些人陷入更深的迷茫,河南考生王磊(化名)的经历便是一例,他被补录到一所三本院校的冷门专业,入学后,环境的落差与专业的失望让他备受煎熬,最终选择退学复读,次年,他凭借毅力考入一所公办二本院校。“补录给了我机会,但也让我走了弯路。”他苦笑着说,“它教会我,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而选择,需要更清醒的认知。”

补录时代的落幕与新生

2017年,或许是中国高考补录的“黄金时代”之一,彼时,本科录取率虽逐年提升,但仍有大量考生需要通过补录来实现大学梦,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持续丰富,补录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到2023年,许多省份的本科补录已从昔日的“救急”角色,转变为一种“补充”性质,甚至出现了部分公办热门院校的补录分数线反超第一次录取线的新气象。

无论如何,2017年的那个补录夏天,那些曾在分数线边缘徘徊的考生而言,依然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它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淋湿了失意的青春,却也浇灌出了不屈的希望,正如李伟在日记中所写:“高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补录只是中途的补给站,重要的不是你何时起跑,而是你是否愿意在疲惫时依然选择坚持,在岔路口依然相信前方有路。”

那个夏天,被遗漏的,不仅是几十分的差距,更是无数不甘沉沦的青春,而补录,终究让这些被暂时遗忘的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跑道,开启了新的征程。

2017数学高考答案浙江,2017数学高考答案浙江版
« 上一篇 2小时前
集合的高考题,集合的高考题含答案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