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广西高考卷,2017广西高考卷是全国几卷
《在泥土中仰望星空》
2017年的广西高考语文试卷,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邕江水墨画,在六月的骄阳下泛着粼粼波光,那道"老腔"的作文题,曾让无数考生在考场上陷入沉思——当秦腔的苍凉穿越千年,撞上现代青年的耳膜,我们该如何在传统与创新的夹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这个问题,恰似广西大地上那些沉默的喀斯特峰林,既需要仰望星空的勇气,更需要扎根泥土的坚韧。
记忆的镜头拉回桂林龙胜的梯田边,我曾遇见一位侗族歌师,他佝偻着背,像一株饱经风霜的古榕,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琵琶上拨弄出千年不变的旋律,歌声顺着稻浪起伏,飘向云端,与远处高铁的银轨线奇妙地交织,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蒙尘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基因密码,就像广西人善酿的米酒,原料始终是山间的稻谷与清泉,但酿法却代代推陈出新:从陶罐到玻璃瓶,从自饮到远销海外,酒香里始终藏着八桂大地的魂魄,歌师的歌声亦是如此,古老的曲调里,跳动着当代的脉搏。
南宁地铁一号线开通那天,身着壮锦元素的列车如一条流动的彩龙穿城而过,车厢里,白发老人用壮语哼着世代相传的歌谣,声音质朴如土地;低头族却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壮锦表情包"创作大赛,创意飞扬似云霞,这种奇妙的共生,不正是文化传承的最佳注脚吗?梧州的骑楼,既保留着南洋风情的拱廊,又在廊柱间装上了流转的LED灯光秀;桂林的傩戏面具,既出现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上,也化作了文创店里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单品,传统在这里不是被供奉的神像,而是被重新打磨的璞玉,在匠人的指尖焕发新生,在时代的潮流中绽放异彩。
在河池的瑶寨,我曾见过一位绣娘,她不用图纸,全凭记忆将百鸟朝凤的图案绣在锦缎上,针脚细密如天上的星辰,仿佛将整个星空都织了进去,当问她为何要在传统纹样中加入俏皮的卡通形象时,她笑着说:"孙辈喜欢嘛。"这句朴实的话,道破了文化传承的真谛——不是刻板的复制,而是充满温度的延续,就像广西三月三的歌圩,从田间地头的即兴对唱,变成了电视直播的盛会,舞台更迭,灯光璀璨,但那"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内核,始终像漓江水般清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回望那道高考题,我忽然庆幸自己生长在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刘三姐的山歌能与摇滚乐共鸣,铜鼓的古老节奏能与电子节拍同步,苗银的繁复纹样能与前卫时装设计碰撞出火花,这种兼容并蓄的特质,正是广西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文化传承不是守着灰烬取暖,而是传递火焰,当我们能在泥土中汲取养分,又敢于向星空张望时,那些古老的歌谣、技艺、信仰,便会化作照亮未来的星光,指引我们前行。
站在邕江大桥上眺望,两岸高楼林立,江中渔舟唱晚与游艇竞渡相映成趣,这景象恰似文化的隐喻——既要像榕树般深扎根基,盘根错节于故土;又要像风筝般仰望远方,乘风破浪向新程,或许,这就是2017年那道高考题留给广西青年的启示:在泥土中仰望星空,在传统中开拓未来,让八桂文化之河,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永远奔涌向前,汇入人类文明的浩瀚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