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完之后,高考完之后准考证丢了怎么办
《盛夏的蝉鸣与未完的答卷》
高考结束的铃声如释重负般响起时,窗外的蝉鸣正喧嚣得近乎偏执,合上笔盖的刹那,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竟让我想起三年前踏入高中校门时的自己——同样是聒噪的蝉鸣,同样是燥热的盛夏,而那时的我,尚不知这三年会被压缩成一本写满公式与定理的习题集,一场名为"高考"的成人礼正在悄然等待。
走出考场,七月的阳光像淬了火的金箔,刺得人睁不开眼,校门口早已人声鼎沸,父母们踮着脚尖张望,考生们或相拥而泣,或故作轻松地大笑着抛起毕业帽,我站在人群中,忽然觉得这一切都像一场光怪陆离的梦——那些在台灯下被拉长的影子,那些被红笔密密麻麻圈注的错题,那些模拟考后或狂喜或沮丧的夜晚,此刻都变得朦胧而遥远,原来高考从不是终点,而是一场盛大的告别。
回家的路上,街角的奶茶店前排起了长龙,冰块在塑料杯中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夹杂着少年们肆无忌惮的谈笑声,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终于拥有了可以肆意挥霍的时间,不必再精确到秒地计算每一分钟,不必再为"这道题考不考"而辗转反侧,可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由,竟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茫然——就像绷紧的弓弦骤然松开,反而不知该如何安放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像被按下了快进键,同学聚会的觥筹交错,毕业旅行的说走就走,填志愿时的反复斟酌……每件事都充满仪式感,却又透着不真实的轻盈,我们在KTV里嘶吼着《后来》,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下"前程似锦",在拥抱时强忍着翻涌的泪意,我们都知道,有些再见,或许真的就是后会无期。
填报志愿的那些天,家里几乎成了战场,父母希望我选择一所"稳妥"的大学,学一个"好就业"的专业,而我却固执地想填报那个研究古典文献的冷门专业,那些激烈的争吵让我幡然醒悟:高考不仅是知识的较量,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我们终于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而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另一种可能的人生。
录取通知书寄到的那天,母亲的手指微微颤抖,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当看到上面的校名时,我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在日记本上写下"要去远方"的少女,原来所谓的远方,不过是一张薄薄的纸片,却承载了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期盼与汗水。
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夏天,我回了趟老家,外婆坐在槐树下摘豆角,银白的发丝在阳光下泛着光。"终于不用再熬夜了吧。"她笑着说,我用力点头,却忽然想起无数个深夜,她总会悄悄端来一杯热牛奶,轻声说"累了就歇一歇",原来我们的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
离开老家那天,外婆往我包里塞了满满一袋晒好的豆角。"到了大学,记得按时吃饭。"她叮嘱道,汽车开动时,我从后视镜里看见她站在老槐树下挥手,身影在夕阳里渐渐变小,那一刻我终于明白,高考结束的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段被精心呵护的时光,我们终于要独自面对世界,而那些曾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正慢慢退到身后。
大学生活开始后,我常常在深夜想起那个蝉鸣聒噪的盛夏,曾经以为高考是人生的终点,如今才明白,它只是起点,那些在考场上写下的答案或许会淡忘,但那段为目标拼尽全力的日子,那些一起奋斗的伙伴,那些默默支持我们的家人,都已镌刻成生命中最珍贵的年轮。
盛夏的蝉鸣终将散去,但青春的答卷,正以更辽阔的维度,刚刚开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