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补报,山东高考补报名时间
《落榜生的夏天:当命运递来一张补报名单》
七月的山东半岛,空气里浮动着麦浪翻滚的焦香与蝉鸣织就的燥热,对十八岁的李明来说,这个夏天却比三伏天的烈日还要灼人——高考成绩公布那天,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听着窗外邻居家的欢声笑语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张印着387分的成绩单,纸张边缘已被汗水浸得发软,这个分数,距离本科线差了整整27分,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父亲蹲在门口抽了一整包烟,烟蒂散落一地,烟味混着门缝钻进来的焦灼;母亲红着眼圈在厨房里忙碌,最终端出的却是一碗早已冰凉的绿豆汤,汤面上凝着一层薄薄的水膜,映出她憔悴的倒影。
"复读吧,明年肯定能行。"父亲的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李明没有回答,只是把脸埋进掌心,他想起查分时系统弹出的那个页面:"是否参与本科批次征集志愿?"当时他只顾着心被揪紧,根本没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选项,直到三天后,班主任在家长群里发了一条被置顶的消息:"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紧急通知:本科批次第一次征集志愿将于7月25日8:00开始,请尚未录取且达到本科线下20分以内的考生及时登录系统填报,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这条消息像一颗石子投进死水,在李明心里激起层层涟漪,387分,正好卡在本科线下20分的征集红线内,他第一次抬起头,看见父亲佝偻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像一张沉默的弓;母亲正用围裙擦着反复红了又红的眼眶,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那一刻,他突然明白,这张补报名单或许不是命运的施舍,而是生活递来的一块磨刀石——它不会让刀刃变得锋利,却会逼着你学会如何握紧刀柄,劈开前路的荆棘。
征集志愿的系统开放那天凌晨,李明破天荒地没有失眠,他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晕里摊开一本厚厚的志愿指南,指尖划过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院校名称,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这些学校大多位于省内二三线城市,有的甚至不在省会,像散落在地图边缘的珍珠,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光芒:一所位于潍坊的民办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下设儿童教育方向;一所济宁的公办院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本地智能制造产业深度对接;还有烟台的一所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提供海外实习机会......这些选择不像最初填报志愿时那样拥挤在热门城市的光环下,反而像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等待有心人去发现。
"你真的想好了?"母亲端来一杯热牛奶,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在灯光下像一串串小小的星星。"复读的压力你又不是没尝过,那年你夜里哭醒的次数,妈都记着。"李明接过牛奶,温热的触感从掌心传到心底,驱散了些许寒意:"妈,这次我想自己选。"他想起高中三年,自己始终活在"必须考上重点大学"的阴影里,每天刷题到深夜,却从未真正问过自己喜欢什么,那些堆积如山的试卷,那些密密麻麻的错题本,那些深夜里辗转反侧的焦虑,难道只是为了一个分数吗?还是为了成为别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填报志愿的过程像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李明删掉了所有跟风选择的专业,仔细研究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就业前景,潍坊的心理学有儿童教育方向,可以深入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济宁的物联网与本地智能制造产业对接,毕业后能直接进入实习企业;烟台的汉语国际教育有海外实习机会,或许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突然发现,原来大学不只是象牙塔,更是连接梦想与现实的桥梁,当他按下确认键的那一刻,窗外的天际泛起了鱼肚白,第一缕晨曦穿透云层,蝉鸣声里似乎多了一丝轻快的节奏,像在为他的选择鼓掌。
等待录取结果的日子,李明跟着父亲去了村里的建筑工地,烈日下,他学着搬砖、和水泥,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滚烫的地面上蒸发成白烟,留下深色的印记,父亲递给他一瓶水:"知道累了吧?当年我要是能像你这样有机会读书,也不至于现在干这体力活。"李明仰头喝水,看见父亲额头的皱纹里嵌着灰尘,手掌上的老茧像一层厚厚的铠甲,那些他从未认真注视过的岁月痕迹,此刻却清晰得让人心酸,他突然明白,补报名单不仅给了他重新选择的机会,更让他懂得了珍惜的意义——珍惜父母的付出,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珍惜每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可能。
录取通知书寄到那天,是八月的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牛皮纸信封上印着潍坊学院的校徽,红色的印章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像一团燃烧的火焰,李明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里面除了录取通知书,还有一张新生报到须知和一张助学贷款申请表,他拿着通知书跑到工地,父亲用沾满水泥的手接过通知书,反复摩挲着上面的字迹,指腹上的老茧蹭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泪光,嘴角却咧开一个大大的笑容:"好孩子,有学上了!"母亲的声音带着哭腔,却掩不住笑意,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
李明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在夕阳下镀上一层金边,突然想起填报志愿时看到的一句话:"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是啊,高考落榜不是终点,补报名单也绝非救命稻草,真正重要的是在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是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清醒,是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光亮的眼睛,这个夏天的蝉鸣格外响亮,麦浪翻滚成金色的海洋,而他的未来,正像山东半岛的黎明,在破晓时分绽放出崭新的光芒——那光芒或许不耀眼,却足够温暖,足够照亮前行的路。
当李明背着行囊踏上前往潍坊的列车时,他带走的不仅是录取通知书,还有这个夏天教会他的所有:挫折与成长,选择与担当,如何在生活的考卷上,用补报名单上的机会,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像极了那些被重新定义的日子——有遗憾,有泪水,但更多的是希望,在时光的河流中,这些日子终将汇入更广阔的海洋,奔向属于他的星辰大海,而车窗上,倒映着他坚定的眼神,那里面有青春的迷茫,更有破茧成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