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考点,南昌高考点上班时间
《赣江畔的晨光》
六月的第一日,南昌城在蝉鸣声中悠然苏醒,赣江的江水携着初夏的温润,轻柔地拍打着岸边的石栏,将初升朝阳的万丈金辉揉碎成粼粼光带,顺着章江门大桥的桥身一路铺展,流淌向城市的远方,在这座省城的高考考点前,已有三三两两的人影悄然汇聚,他们如早春破土的嫩芽,怀揣着郑重而又怯生的期待,在晨光中静默伫立。
青云谱区考点的大门,是一扇沉静的朱红,两尊威严的石狮子在晨曦的沐浴下,泛着温润而庄重的光泽,校门口那棵不知历经了多少岁月风霜的老樟树,枝繁叶茂,筛下的光斑在地面雀跃、流转,与家长们脚边拉杆箱的影子交织成一张细密的网,七点刚过,一个身着浅蓝色连衣裙的女生静静地站在树影里,正专注地检查着透明文具袋里的“2B铅笔”和“0.5mm黑色签字笔”,金属笔尖在阳光下划出一道细碎的银芒,她修长的手指轻轻拂过每一件文具,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她的母亲则半蹲在地上,用一方浸湿的软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女儿的白球鞋,动作轻柔得仿佛在触碰一件价值连城的瓷器,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妈,我鞋带松了。”女生忽然轻声开口,母亲闻声慌忙抬头,指尖还沾着晶莹的水珠,一时竟忘了自己方才在做什么,女生弯腰系鞋带时,发间那枚简约的珍珠发卡轻轻晃动,晨光恰好映得她耳垂上那颗小小的痣愈发清晰,这是她十八岁的夏天,长发如瀑,垂过肩头;书包上悬挂的旧铜铃,还留着初中时的稚嫩痕迹,此刻却在静谧的空气里,奏响了别样的郑重。
考点对面的早餐摊前,蒸笼里升腾的热气与豆浆醇厚的香气交织缠绕,弥漫在微暖的空气里,卖豆浆的王叔早已将那把用了多年的搪瓷缸擦得锃亮,每当有穿着校服的考生经过,他总会不由自主地多舀一勺,笑容憨厚地叮嘱:“孩子,多喝点,考场里费脑子呢!”他那件洗得发白的围裙上,几点斑驳的面粉印记,是凌晨四点便起身揉面的勋章,他正用一张摊开的旧报纸仔细垫着热气腾腾的馒头,递给一个正埋头苦背、行色匆匆的男生:“慢点儿,别噎着,吃饱了才有力气!”
马路中央,交警老李的身影如一座挺拔的标杆,他的制服后背早已被汗水浸湿,深色的布料紧紧贴在脊背上,勾勒出坚毅的轮廓,他站在车水马龙间,打着手势,指挥着电动车流精准地分流成两条安静的溪流,对讲机里不时传来指挥中心的指令,他却只是习惯性地抬手扶了扶帽檐,目光却始终温柔地追随着那些背着书包、奔赴考场的年轻身影,无人知晓,他儿子今年也坐在这考点之中,此刻正静静地坐在考点角落的警车里,透过车窗的后视镜,默默凝望着父亲那如山般挺直的脊背。
八点整,预备铃声划破长空,人群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瞬间陷入一片极致的宁静,如同潮水退去后裸露的沙滩,女生最后一次拥抱母亲,深深吸了口气,能闻到对方衣襟上那股熟悉的、淡淡的洗衣粉清香,那是家的味道,母亲的手指在她背上轻轻拍了三下,那是她们之间心照不宣的祝福与鼓励,女生转身走进考场的瞬间,忽然回眸,看见母亲仍站在那棵老樟树下,正用手背悄悄拭去眼角的湿润,却依旧朝着她的方向,用力地、不舍地挥了挥手。
考场内,日光灯管发出均匀而轻微的嗡鸣,仿佛在为这场青春的战役伴奏,女生坐在靠窗的位置,能看见窗外一片云悠悠飘过,恰好将远处滕王阁那古朴的轮廓轻轻遮住,她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眸中已是一片清澈与坚定,她展开试卷的瞬间,笔尖与答题卡相遇,发出“沙沙”的声响,那声音,像春蚕在静谧的夜里啃食桑叶,又似赣江的江水在低声吟唱着古老的歌谣。
考场外,家长们三三两两地站着,却都默契地保持着距离,不敢大声交谈,生怕惊扰了这份肃穆,有人一遍遍地翻着孩子的准考证复印件,纸页的边缘已被手心的汗水攥得微微卷起;有人低头凝视着手机屏幕,停留在那条编辑好却始终未发送的短信:“宝贝,别紧张,正常发挥就好,我们等你。”还有的父亲,则默默地点燃一支烟,看那白色的烟雾在空中袅袅升起,烟灰无声地飘落在地,他又慌忙用脚尖踩灭,仿佛在踩灭自己心中的那份焦灼。
九点半,阳光变得愈发炽烈,将青云谱区考点的朱红大门映照得愈发庄重而温暖,它像一座沉默的灯塔,矗立在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中央,门外的石狮子静静地睁着眼睛,见证着又一个十八岁的夏天从这里启航,他们带着赣江的晨光、樟树的清香,以及这座城市最深沉的祝福,奔赴各自的山海与星辰,而此刻,考场之内,笔尖与试卷的交响仍在继续,那沙沙声,是青春最郑重的誓言,也是这座城市这个清晨,最动人心魄的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