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陆游,高考陆游的诗

教育 2小时前 1091

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答卷

考场之上,日光惨白如霜,笔尖摩挲纸张的沙沙声细密连绵,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少年们困在方寸之间,我摊开试卷,墨迹微润,恍惚间,一股沉郁的书卷气裹挟着金戈铁马的铿锵扑面而来——仿佛不是置身于考场,而是立于八百年前的临安风雨之中,与那位一生忧国的诗人隔空对望。

那一年,陆游初试锋芒,于礼部贡院挥毫泼墨,少年意气,笔底尽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豪情,他胸中装着北定中原的烽火,笔下流淌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试卷之上,策论纵有万丈光芒,怎敌得过小朝廷偏安一隅的暮气沉沉?秦桧的阴影如磐石压下,纵使文章惊世,终究难逃落第的命运,这第一次落第,并非才学不逮,而是理想与现实初次碰撞的碎裂声,清脆,却带着刺骨的寒意,在他年轻的心中刻下了第一道伤痕。

岁月流转,陆游并未被命运彻底击垮,他蛰居山阴,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闲适表象下,暗涌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焦灼,他并非真的沉醉于江南烟雨,而是将一腔热血化作了案头的灯火,在孤灯下苦读,在砚田中耕耘,等待着那个能让他“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时刻再次降临,终于,他再度踏入考场,这一次,他的文章更趋老辣,字里行间多了几分历经沧桑后的沉郁与悲凉,命运似乎总与他开着残酷的玩笑,即便文章足以“压倒元白”,却依然在权贵的倾轧下名落孙山,两次落第,两次重创,理想的火苗在现实的寒风中摇曳,却始终未曾熄灭,反而在风雪中淬炼得愈发坚韧。

直至秦桧病逝,陆游才得以凭借真才实学踏入仕途,官场的污浊与党争的酷烈,远比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令人窒息,他屡次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在“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叹息中,体味着壮志难酬的苦涩,他就像一柄锋利的剑,却被无情的鞘层层禁锢,只能任由岁月在剑身上刻下斑驳的锈迹,他曾满怀激情地提出“用兵之策”,却换来了“力说君王回圣驾”的徒劳,那些北伐的宏图大略,最终都成了纸上谈兵,只能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追忆中,闪烁着短暂而耀眼的光芒,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与憾。

陆游的一生,便是一场漫长的“高考”,这场考试没有明确的考纲,没有标准答案,考的是他对家国的忠诚,对理想的坚守,以及在命运重压下百折不挠的韧性,他最终“及第”了吗?从世俗的功名来看,或许没有,他官至礼部郎中,却始终位不至公辅,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一生都在“小臣知无用,尚此沥血言”的困境中挣扎,但从精神的高度来看,他无疑是这场人生大考的胜者,他将满腔的失意与愤懑,化作了笔底波澜壮阔的诗篇,那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泣血叮嘱,那些“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千古慨叹,早已超越了功名利禄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不朽的瑰宝,照亮了后世无数失意者的心灵。

考场上的日光依旧惨白,我手中的笔却不再沉重,陆游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一个在人生考场上奋力拼搏的身影,或许我们都会经历落第的沮丧,遭遇现实的冷遇,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但只要我们心中那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诚不灭,那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不熄,便能在各自的“高考”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陆游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及第”,不在于金榜题名时的荣耀,而在于历经沧桑之后,那份初心不改的坚守与风骨长存的诗意,他的诗,便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深刻的答卷,字字泣血,句句含情,穿越千年,依然掷地有声。

张郁梓高考,张郁梓高考成绩
« 上一篇 3小时前
陕西高考预测2017,陕西高考预测分数线是多少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