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语文高考四川,2016年高考语文四川卷
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那年高考语文试卷摊开在眼前,墨香与纸韵交织成独特的考场气息,当阅读理解篇目中古蜀文明考古发现的文字映入眼帘,"三星堆""青铜神树""纵目面具"这些沉睡千年的词汇,如同被唤醒的密码,骤然在我眼前铺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拽进了时间的漩涡,那些在博物馆橱窗中沉默的青铜器皿,此刻竟在泛黄的纸页间苏醒,它们以纵目的姿态凝视着三千年后的世界,而考场里伏案疾书的我们,正与这跨越时空的对视猝然相遇,那一刻,我忽然顿悟:我们与历史之间,原来只隔着一张薄如蝉翼的试卷。
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中惊现的青铜神树高三丈九,分九枝,栖息着九只太阳神鸟,其精巧绝伦的造型让我想起语文课本中《山海经》记载的"十日浴于汤谷"的神话,古人用瑰丽的想象编织的宇宙图景,竟在川西平原的深埋泥土中找到了具象的载体,那些被我们视为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原来可能是先民对天文现象的朴素记录与艺术再现,当我在试卷上写下"文明的传承往往以隐喻的方式留存"时,笔尖划过的不仅是油墨,更是连接古今的精神密码,这让我想起课堂上老师讲的"文物是凝固的史诗",此刻终于有了具象的体会。
语文试卷上的文言文阅读选的是《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迁笔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市井喧嚣,与我窗外的车水马龙形成了奇妙的呼应,两千年前商人牵着骆驼穿行在丝绸之路上的蹄声,与今天高铁呼啸而过的轰鸣,在汉语的韵律中达成了跨越时空的和声,我忽然懂得,语文学习从来不是对死文字的考古,而是与鲜活生命的对话,那些泛黄纸页间的喜怒哀乐,其实从未真正远离我们的生活,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
是"传承与创新",我脑海中浮现出语文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传统不是守住灰烬,而是传递火焰。"就像三星堆青铜器上的纹饰,既保留着古蜀先民的图腾崇拜,又融入了现代审美设计的巧思,我们在背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何尝不是在进行一场跨越三千年的诗歌接力?那些看似枯燥的文言实词,实则是打开文明宝库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先民的精神世界,记得有次写作文,我用"沉舟侧畔千帆过"来表达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老师批注道:"文字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诠释。"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
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我放下笔,望着窗外摇曳的竹影,忽然想起《诗经》里"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的句子,原来古人早已将竹子的品格写入民族基因——虚心有节,坚韧不拔,语文学习就像竹子的生长,看似默默无闻,实则在地底延伸出庞大的根系,那些我们背诵过的诗文,那些分析过的文本,都化作了滋养精神的养分,让我们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依然能保持内心的从容与坚定,就像竹子需要在地下默默扎根数年才能破土而出,真正的语文素养也需要时间的沉淀。
走出考场,阳光穿过树叶洒在身上,温暖如春,我想起试卷上那道"文化传承"的论述题,当时我写道:"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在新的时代土壤中让古老种子重新发芽。"这句话在我心中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语文高考就像一场文明的接力赛,我们从前人手中接过文字的火炬,不仅要跑好自己的那一程,更要思考如何让这火焰燃烧得更加明亮,记得考完后和同学讨论,有人说:"考试结束了,但学习才刚开始。"这句话让我深以为然。
那张语文试卷最终会被遗忘在书架的角落,但那些在考场上与文字共鸣的瞬间,那些因某个典故而豁然开朗的时刻,早已融入血脉,就像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即使深埋地下数千年,一旦重见天日,依然能绽放出震撼人心的光芒,语文学习给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双能够穿透时光的眼睛,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依然能与先贤对话,与历史共鸣,这或许就是语文高考最珍贵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精神的还乡,让我们在文字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坐标,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里,始终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与精神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