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贵州高考吧,贵州高考吧百度贴吧

教育 3小时前 729

十万大山里的青春突围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黔东南的薄雾,十七岁的苗族女孩阿依站在木楼窗前,望着云雾缭绕的远山,她的书桌上摊开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已被翻得卷边,扉页上用蓝黑钢笔写着:"走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带回光。"这是贵州十万考生普通的一天,也是他们用青春丈量命运的起点。

贵州的高考,从来不是一张试卷那么简单,在乌蒙山区的镇雄县,考生们需要徒步两小时崎岖山路才能到达最近的公交站,换乘三次颠簸的中巴车才能抵达县城考点,去年夏天,黔西南州突发的暴雨导致多处路段塌方,教育局紧急调动冲锋舟,载着考生渡过湍急浑浊的盘江,当最后一名考生在开考前十五分钟冲进考场时,监考老师看到他的胶鞋里还淌着泥水,裤脚被荆棘划破的痕迹清晰可见,这些场景,构成了贵州高考独特的注脚——在喀斯特地貌的褶皱里,每一分努力都带着山石的重量,每一滴汗水都折射着希望的光芒。

贵阳一中的教室里,班主任李老师正在分析最新的模拟考成绩,这个由苗族、侗族、布依族学生组成的班级,平均分却领跑全省。"我们班的孩子,凌晨五点教室的灯就亮了。"李老师指着墙上贴满的便利贴,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和励志语录,来自雷公山的侗族男生小潘,每天放学后要帮家里喂猪、砍柴,再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复习到深夜,他的数学错题本已经密密麻麻写满了三本,每一页都浸透着坚持,这些在贫瘠土壤里生长的青春,如同石缝中的野草,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向着阳光倔强生长。

在贵州师范大学的考点外,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家长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背着自家种的瓜果和精心准备的糯米饭,在警戒线外来回踱步,眼神中满是期盼,来自毕节地区的苗族母亲吴阿妈,凌晨三点就出发了,背篓里装着煮熟的土鸡蛋和亲手绣着"金榜题名"的锦带。"我们苗家孩子读书不容易,"她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攥着锦带,声音略带颤抖,"就像梯田里的秧苗,拼命往上长才能见到太阳。"这种近乎原始的期盼,在黔贵大山的褶皱里代代相传,成为支撑孩子们前行的精神密码。

贵州的高考改革也在悄然改变着无数命运轨迹。"国家专项计划"让更多农村学子有机会叩开顶尖学府的大门,"高职分类考试"为特长生打开了另一扇窗,在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彝族女孩阿依莫通过"中职升本科"的贯通培养渠道,成功考入贵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她操作3D打印机的灵巧双手,曾用来在山上采药、刺绣,如今正在编织着工业强省的梦想,教育的阶梯正在不断延伸,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能够触摸到星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在贵阳一中的校门口,阿依看到了母亲熟悉的身影——她背着沉甸甸的背篓,里面装着刚从树上摘下的樱桃,鲜艳欲滴,还带着晨露的清凉,母女俩相视一笑,眼角都泛着泪光,那里面有释然,有骄傲,更有对未来的憧憬,远处的黔灵山上,猴子们在林间嬉戏,山脚下的南明河静静流淌,倒映着城市的繁华与远山的宁静,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终将落下帷幕,但这些少年的人生,才刚刚翻开崭新的篇章。

贵州的高考,是十万大山里最壮丽的青春突围,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从这里走出的每一个孩子,都带着大山的坚韧和高原的阳光,他们终将回到这片土地反哺家乡,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追寻梦想,但无论身在何方,那份在油灯下苦读的坚持,在暴雨中赶考的执着,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最厚重的底色,这,就是贵州高考的意义——它让每个平凡的生命,都有了破土而出的力量,让每个追梦的少年,都能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教育正书写着最动人的故事,见证着生命最坚韧的成长。

广东高考新政,广东高考新政策
« 上一篇 3小时前
高考美术基础,高考美术基础常识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