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办,重庆高考办公室电话
本文目录导读
- 雾都晨光中的“指挥中枢”
- 从“纸笔时代”到“数智考场”的跨越
- 藏在细节里的“民生温度”
- 变与不变的时代答卷
- 山城之巅,星光不负赶路人
重庆高考办的十年坚守与时代变奏
雾都晨光中的“指挥中枢”
六月,重庆被一层薄如蝉翼的晨雾轻柔包裹,这座城市的性格,正如这氤氲的雾气——既有巴渝儿女耿直爽朗的底色,也深藏着两江交汇处那般深邃包容的气度,当第一缕晨曦奋力穿透云霭,位于渝北区红锦大道的重庆市教育考试院——这座城市高考的“神经中枢”,早已灯火通明,人声鼎沸,这里没有考场的笔尖沙沙与无声角逐,却掌控着数十万考生人生航船的罗盘与方向。
推开厚重的玻璃门,迎面而来的是一股紧张而有序的气流,大厅中央,一块巨大的电子屏正无声地滚动着全市的实时数据:38个区县、12.6万名考生、2000余个考场……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高考办全体同仁数月如一日的周密部署与心血凝聚。“今年,我们首次全面推行‘智能安检+人脸识别’双核验证,确保‘人、证、照’三位一体,精准无误。”技术保障科科长李建国,指着监控墙上那幅动态的三维考场分布图,语气沉稳而自信,他的指尖在屏幕上轻轻划过,每一个考位的摄像头角度、每一处备用电源的位置,都清晰得如同他掌心的纹路,在他身后,几位年轻的工程师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最后一次压力测试,模拟着从断电到设备故障的各种极端场景——对他们而言,高考不仅是对千万学子的考验,更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终极“大考”。
从“纸笔时代”到“数智考场”的跨越
时光的指针拨回到2012年,许多老员工至今仍对那个暴雨如注的夏天记忆犹新,当时,全市数十万份试卷的分发与运输,完全依赖人力,三十余名工作人员,背负着十余吨重的试卷,在泥泞湿滑的城乡道路上辗转奔波,如同一支负重前行的“试卷护卫队”。“有些乡镇的道路被冲断了,我们只能用皮划艇一趟趟地往里运。”时任保密科负责人的王建国,摩挲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被雨水打湿卷边的纸张边角,成了他档案柜里最珍贵也最沉重的“纪念品”。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这种“体力密集型”的原始作业,早已被科技的浪潮所涤荡,2018年,重庆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省级“云高考”平台,实现了从报名、志愿填报到成绩查询的全流程线上化;2021年,AI智能监考系统正式“上岗”,能以毫秒级的速度捕捉并分析考场内的异常行为;到了2023年,“区块链存证”技术的引入,更是为试卷流转的全过程套上了一层无法篡改的“数字金钟罩”。“从试卷出库到押运途中,全程都有GPS定位与温湿度实时监控,这简直就是给试卷装上了专属的‘黑匣子’。”保密科年轻干部小张自豪地展示着手机上的监控APP,屏幕上,保密库房的温度恒定在22℃,湿度精准控制在50%,每一个数字的平稳跳动,都是现代科技对“公平”二字最硬核的守护。
技术的革新从未消解人性的温度,在档案室的深处,整齐排列着数十万份考生的手写档案,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另一个维度的故事,2015年,一位名叫陈远的山区考生,因一场意外火灾烧毁了户籍证明,眼看就要错过报名期限,高考办的工作人员得知后,没有丝毫犹豫,连续三天蹲守在派出所,只为调取他尘封的出生记录。“我们多跑一步,考生就少一分遗憾。”这句朴实的话,不仅被镌刻在档案室的墙上,更内化为每一位高考办人的行动准则。
藏在细节里的“民生温度”
“张老师,我孩子想报考警校,视力有什么具体要求?”“老师,今年高职分类考试,能不能跨市报考?”在高考办宽敞明亮的咨询大厅里,诸如此类的对话,日复一日地上演着上百次,为了给考生和家长提供最及时、最精准的服务,他们创新推出了“1+N”服务矩阵:1条24小时畅通的热线电话,联动着N个微信群、短视频平台账号以及遍布全市的线下服务站,去年高考前夕,针对农村地区信息闭塞的痛点,他们组织了“高考政策进山区”专项活动,工作人员背着沉甸甸的宣传手册,走遍了武陵山区崎岖的每一个乡镇。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2020年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招生计划科科长刘敏的语气中,依然带着一丝凝重。“那是个深夜,一个来自开州的考生打来电话,说父母因隔离无法陪同,他独自一人担心在考点会因体温检测而耽误考试。”刘敏当即启动应急预案,联系当地教委,协调社区为考生安排了专人护送,并在考点专门开辟了“特殊考生绿色通道”。“那年,我们为300多名身处困境的特殊考生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档案,从交通、住宿到心理疏导,每一个环节都形成了闭环保障。”
公平,是高考办工作的生命线,更是他们心中不可逾越的红线,每年录取季,他们会主动邀请媒体记者、家长代表走进录取现场,进行全程监督,整个过程同步录像。“去年,有家长对某高校的录取分数提出质疑,我们立刻调出原始投档记录,逐分进行比对和解释,直到对方心服口服。”纪检组组长陈刚的话语掷地有声,他们的工作,如同“显微镜下的精密手术刀”,既要确保国家政策的精准落地,也要让每一位考生的努力与汗水,都被公平地看见与衡量。
变与不变的时代答卷
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单一赛道,到如今“多元升学立交桥”的宽广格局,重庆高考办始终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初心,在变革的阵痛中砥砺前行,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选考科目组合、综合素质评价等全新的课题接踵而至。“我们组织了超过200场专题培训,覆盖了全市所有高中校长和班主任,目的就是让改革的红利能够真正、精准地惠及每一位考生。”改革办负责人吴伟翻开那本厚厚的调研笔记,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来自38个区县的1200余条基层建议与心声。
无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那份对教育事业深沉的敬畏之心,从未改变,在高考办的荣誉室里,悬挂着一面格外醒目的锦旗——“十年如一日,护航学子梦”,这是2022年一位残疾考生的家长送来的,他的孩子因肢体不便,高考办专门协调考点,为他设置了无障碍的独立考场,并安排医护人员全程值守。“孩子后来告诉我,他这辈子最感谢的,就是那个没有台阶的考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高考办人共同的心声与追求——努力消除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让每一个奋力奔跑的追梦人,都能站在公平的起点上。
山城之巅,星光不负赶路人
夜幕深沉,高考办大楼的灯光依旧倔强地亮着,与窗外璀璨的两江灯火、远处南山静谧的星光遥相呼应,恰如这座城市的教育之路——既有灯火辉煌的繁华盛景,也有星火不灭的执着坚守。
当2023年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划破长空,工作人员们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松弛,他们仔细整理好桌面上堆积如山的文件,缓缓关闭了仍在闪烁的电子屏幕,仿佛在郑重地送别自己远行的孩子,目送着他们怀揣梦想,奔向星辰大海的广阔天地。
这里没有聚光灯下的荣耀加身,只有案头灯下的默默耕耘;没有振臂高呼的辉煌瞬间,只有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但正是这份看似平凡的坚守,如同一双坚实有力的臂膀,托举起无数山城少年的青春梦想;正是这份沉默如山的执着,让“公平”这颗最珍贵的种子,在巴渝大地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雾散之后,阳光正好,重庆高考办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