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高考,红河县高考成绩
《红河畔的笔锋》
红河县的六月,总被一种特殊的气息温柔笼罩,那是青芒果熟透时渗出的甜香,混着红河湿地升腾的水汽,在微醺的暖风中酝酿成一种独特的芬芳,也是教学楼里书页翻动时扬起的尘埃味,带着油墨的清冽与岁月的沉静,更是无数个深夜里,台灯圈出的那一方光晕中,少年们笔下流淌的滚烫梦想与隐秘忐忑,高考,这座横亘在青涩与成熟、故乡与远方之间的无形桥梁,每年都在这片被红河滋养的红土地上,上演着一幕幕无声却惊心动魄的青春角逐。
李默是红河县一中高三(7)班的学生,也是老师们口中那个“最稳”的孩子,他的家在距离县城五十多公里的阿扎河乡,那里是哀牢山余脉最温柔的褶皱,云雾时常在山腰间流连,梯田如层层叠叠的绿浪,铺展向天际,父亲是村里唯一的小学教师,鬓角已染风霜,母亲则精心照料着几亩香蕉地,指尖总带着泥土的芬芳,家里最值钱的物件,除了那台常年播放新闻、偶尔也放出山歌的旧电视机,便是李默书桌上那盏陪伴他无数个日夜的台灯,灯光昏黄却坚定,像父亲眼中不灭的期望,从记事起,父亲粗糙的手掌便常抚过他的头,声音沉稳如山:“走出大山,最好的路是读书。”这句话,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李默心底深埋,如今已长成沉默却挺拔的树,根系牢牢扎进这片土地,枝叶却向着更广阔的天空伸展。
高三的日子,被精准地切割成无数个重复的单元,却又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沉淀出别样的厚重,清晨五点半,当整个县城还在沉睡,宿舍楼的灯光便次第亮起,像黎明的第一颗星,李默总是那个最先苏醒的人,借着走廊尽头昏暗的灯光,口中念念有词,是单词,也是公式,声音轻得怕惊扰了同窗的梦,教室里,他的座位永远在窗边,那是阳光与树影的交汇处,金色的光斑跳跃在他的习题册上,与黑色的字迹交织,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清晨最动听的交响,是青春最踏实的节拍,晚自习后,当校园渐渐沉寂,他还会在路灯下再驻足半小时,与那些顽固的错题“缠斗”,直到值班老师温和的催促声传来,他才合上厚厚的错题本,仿佛合上了一天的辛劳与收获,裹紧单薄的外套,踩着如水的月色走向宿舍,他的生活简单得近乎纯粹,只剩下课本、试卷和那个遥远却清晰的梦想,他像一株在石缝中倔强生长的植物,把根须拼命地扎向更深的地方,汲取着知识的水分,也汲取着向上的力量。
高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在红河县一中,像李默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来自不同的村寨,带着各具特色的乡音,却怀揣着同样滚烫的渴望,教室后排的角落里,总是坐着一个叫阿花的女孩,她是班里有名的“拼命三娘”,据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常年挂着黑眼圈,却总在清晨五点准时出现在教室,她的父亲在矿上打工,母亲身体孱弱,家庭的重担像一块石头,压在她瘦弱的肩上,却也让她比同龄人更早地读懂了“改变命运”四个字的千钧分量,还有班长小杰,父母是县城里摆摊的小商贩,家境比李默好不了多少,却总能用爽朗的笑声驱散教室里的沉闷,组织大家讨论难题,分享笔记,像个小太阳一样用乐观感染着每一个人,他们之间没有剑拔弩张的恶性竞争,更多的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扶持与鼓励,像一群在湍急河流中奋力划船的人,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奋力划桨,却也时刻关注着同伴的节奏,生怕有人掉队,因为他们都明白,抵达梦想彼岸的,是整个船队。
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学校里突然掀起了一股暖流——“捐书热”,往届的毕业生们,那些如今已在外地大学汲取知识的学长学姐们,纷纷将笔记、错题集精心整理后寄回母校,每一本书里,都夹着一张饱含深情的便签,字迹或娟秀或刚劲,话语却同样温暖有力:“别怕,我们都曾和你一样,在红河畔为梦想拼过。”“红河的水一直流,你们的梦想也要一直往前走,我们在远方等你们。”李默收到的是一本泛黄的数学笔记,扉页上用红笔写着:“山高路远,但见过大海的人,不会留恋溪流。”字迹娟秀,却力透纸背,仿佛能触摸到书写者当年的决心与期许,那一刻,李默仿佛看到了无数个陌生的身影,在身后为他,为所有学弟学妹们,撑起了一片名为“希望”的晴空。
高考前一天,学校在操场上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壮行会”,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全体高三学生身着统一的校服,站成整齐划一的方阵,青春的面庞上写满了坚毅,校长站在高高的主席台上,声音洪亮而充满感情:“孩子们!你们是红河的明天,是家乡的希望!你们不是在为自己一个人战斗,你们身后,有父母鬓角新增的白发,有老师们熬红的双眼,有这片红土地深沉的期盼!”台下的少年们,眼眶渐渐泛红,却都挺直了腰杆,目光如炬,李默抬起头,望向远处连绵的哀牢山,山巅的云朵正在缓缓飘动,像一幅流动的壮美画卷,那是他从小看到大的风景,是他血脉里的根,他要带着这份沉甸甸的风景,走向更远的地方。
考试当天,红河县的气温格外高,阳光灼热地炙烤着大地,考点外,早已挤满了送考的家长,他们大多穿着平日里最好的衣服,手里提着精心准备的各式吃食,眼神里满是掩饰不住的紧张与期盼,像一群等待出征的士兵,李默的父亲也来了,他从乡里坐了三个小时拥挤的中巴车,又步行了半小时崎岖的山路,赶到考点时,洗得发白的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他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焦灼地围在考场外,只是远远地站着,像一棵沉默的树,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考生们涌出考场,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布满风霜的脸上绽开一个朴实的笑容,高高举起手,用力挥了挥,他小心翼翼地从布包里掏出一个用几层塑料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是两个刚从自家树上摘下的青芒果,还带着清晨露水的清凉。“默儿,吃个芒果,解解暑,甜着呢。”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像一股清泉,瞬间淌过李默的心田,让他红了眼眶。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李默放下笔,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窗外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眯起眼睛,恍惚间,未来的人生画卷正在眼前徐徐展开,也许,他会去北京,去上海,去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追寻自己的星辰大海;也许,他会回到红河,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知识点亮更多山区孩子的眼睛,改变更多孩子的命运,但无论未来走向何方,这段在红河畔奋斗过的日子,这些和他一起并肩作战、互相扶持的伙伴,这些默默支持他的亲人,这片养育他的土地,都将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最温暖的底色,滋养他一生。
红河的水,依旧静静地流淌,不舍昼夜,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少年的成长与蜕变,而高考,不过是这条漫长人生长河中,一个稍显激荡的漩涡,它会让一些人暂时迷失方向,但也会让更多的人,在奋力冲破漩涡后,看到更开阔的天地,遇见更强大的自己,李默走出考场,抬头望向天空,湛蓝如洗,几朵白云悠然飘过,像极了少年们心中那些尚未被定义的、无限可能的未来,纯净、辽阔,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