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高考作文,书生高考作文多少分
《墨痕深处的答卷》
暮色四合时,沈砚舟总爱坐在老槐树下摩挲那只青瓷笔洗,笔洗底部的冰裂纹里,积着半池隔夜的月光,清辉流转,如同一汪凝固的时光,这光影让他想起那年高考作文本上的墨痕——深深浅浅,洇开在"家国情怀"四个字里,四十载春秋过去,那墨色仿佛从未干涸,反而沉淀为生命里最厚重的底色。
那是1983年的盛夏,蝉鸣将空气都晒得发脆,十八岁的沈砚舟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坐在县一中的考场上,钢笔尖悬在作文纸上方,凝成一颗饱满的墨珠,迟迟未能落下,题目是《我的理想》,而他心里翻涌的,是爷爷临终前攥着他枯瘦的手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留下的嘱托:"砚台要磨,人心也要磨,磨出来的墨才能写大字。"
爷爷是村里的私塾先生,三间茅草屋就是他的学堂,沈砚舟至今记得那些被墨香浸透的清晨:天刚蒙蒙亮,爷爷用布满老茧的手握着他的小手,在泛黄的宣纸上写下"人之初",笔锋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比檐下的雨滴还要动听,仿佛能听见千年文脉的流淌,可三年前那场暴雨,不仅冲垮了茅草屋,也带走了爷爷,临终前,爷爷将那方用了几十年的端砚塞进他怀里,砚台上深浅不一的凿痕,是先生一生教书育人的年轮,每一道都刻着"为人师表"的执着。
"写大字......"沈砚舟看着作文纸上空白的方格,爷爷教他临摹《颜勤礼碑》时的情景突然浮现在眼前,那时他总嫌笔画太粗,爷爷便用戒尺轻轻敲他的手背:"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你要记住,墨里藏着的,不只是墨,是骨气。"后来他才从村里老人的闲谈中得知,爷爷年轻时曾拒绝给伪政府写匾额,宁可饿着肚子也不弯腰,那方端砚,就是爷爷风骨的见证。
窗外的蝉鸣突然尖锐起来,打断了他的思绪,沈砚舟低头看见自己洗得发白的袖口,针脚细密处,依稀可见母亲深夜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的身影,父亲早逝,母亲靠着缝补和几亩薄田供他读书,每次回家,总能看见她坐在门槛上,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零钱,眼巴巴地盼着,这次高考,是他走出大山的唯一机会,也是母亲熬白了头才换来的希望。
钢笔尖终于落下,在纸上洇出第一个墨点,如一颗种子落入心田,他写爷爷的砚台,写母亲的手掌,写茅草屋外的青山绿水,写那些在煤油灯下苦读的夜晚,他写自己想当老师,像爷爷那样,在偏远的乡村学堂里,教孩子们写"大字",教他们什么是骨气,什么是担当,写到动情处,一滴墨水落在纸上,晕开一朵小小的花,像极了爷爷年轻时画的梅花——那是他一生最爱的意象,象征着在贫瘠中绽放的坚韧。
发榜那天,沈砚舟挤在人群中,从榜尾找到自己的名字,然后一路向上,直到看见"沈砚舟"三个字排在第三,他攥着录取通知书往家跑,经过老槐树时,看见母亲正坐在树下纳鞋底,夕阳把她的白发染成金色,像一层温柔的暖纱,他跪在母亲面前,把通知书举过头顶,母亲的眼泪滴在通知书上,晕开了墨迹,却让那三个字显得更加清晰——那是她用半生辛劳浇灌出的最美的花朵。
四十年后的今天,沈砚舟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教育家,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荣誉证书,但最显眼的位置上,依然放着那只青瓷笔洗和那方刻着"守正"二字的端砚,每年教师节,他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信里说:"老师,您当年教我们写的不是字,是脊梁。"这些信件,是他收过最好的答卷。
又是一个黄昏,沈砚舟站在窗前,看着夕阳把校园染成金色,不远处的新教学楼前,一群孩子正在练习书法,他们稚嫩的笔锋在纸上划过,像极了当年的自己,突然,一个小男孩举着宣纸跑过来,脸上沾着墨点:"老师,您看我写的'大字'!"
沈砚舟接过宣纸,看见上面是四个歪歪扭扭的字:"墨守初心",夕阳照在墨痕上,泛起温暖的光晕,他想起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作文,想起爷爷的戒尺,母亲的眼泪,想起那些在墨香中流逝的岁月,原来人生最好的答卷,从来不是写在试卷上的文字,而是刻在生命里的墨痕——它或许会褪色,却永远不会消散,反而会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醇厚。
风吹过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极了当年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沈砚舟笑了,他知道,这声音会一直传下去,传给更多的孩子,告诉他们:墨痕深处,藏着人生最珍贵的答卷,那答卷里,有祖辈的风骨,有母亲的期盼,有青春的理想,更有无数教育者用一生书写的坚守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