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高考卷二,2017全国高考卷二语文作文
墨痕深处的答案
高考考场上,日光灯管发出低沉的嗡鸣,仿佛时间被凝固在这方寸之间,我握着笔,指尖微微沁出薄汗,眼前摊开的语文试卷上,作文题赫然写着:"从所给材料中提炼观点,联系现实,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材料讲述的是某老字号企业在坚守传统工艺与创新发展之间的抉择与平衡。
我盯着那行字,思绪却飘回了童年记忆里爷爷的书房,那里总是弥漫着松烟墨特有的清苦香气,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泛黄的宣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爷爷常握着我的小手,教我练习"永"字八法。"笔要正,心要静,字如其人,墨里有乾坤。"他布满老茧的手指带着我悬腕、运笔,墨汁在纸上缓缓晕开,像一滴沉入深潭的夜色,逐渐晕染出生命的层次,那时我不解其意,只觉得爷爷写字时神情格外肃穆,仿佛在与某个古老的神灵对话,每一笔都承载着千年的重量。
后来我步入中学,练字的时间渐渐被繁重的课业挤压,键盘敲击的声音悄然取代了毛笔与宣纸的摩擦声,爷爷的书房也变得愈发冷清,墨盒里的墨汁早已干涸,墙上的毛笔像一群沉默的标本,诉说着被遗忘的时光,去年春节回家,我发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场景:爷爷竟开始用智能手机学习书法教程,屏幕里的老师用电子笔在平板上挥洒自如,爷爷戴着老花镜,手指在屏幕上笨拙地比划,时而皱眉,时而点头,嘴里念念有词:"这提笔的角度,和我当年教你的不一样啊,倒也别有韵味。"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所谓"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就像爷爷的墨,既需要千年传承的配方精髓,也需要在新时代的载体上焕发新生,材料中的老字号企业不正是如此吗?他们守着祖传的秘方,却用现代科技优化生产流程;他们保留着手工制作的温度,却通过电商平台让古老技艺走向世界,这种融合不是妥协,而是智慧——让传统在创新中获得更广阔的生命力。
笔尖悬在试卷上,我忽然想起参观博物馆时见过的一件宋代汝窑瓷器,天青色的釉面温润如玉,细密的冰裂纹是时光赋予的勋章,美得令人心悸,讲解员说,现代工匠曾尝试用化学试剂复制这种釉色,却始终无法还原那种"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自然神韵,原来,真正的传统从不是固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它需要在坚守中汲取创新的养分,在变革中保持本真的内核,就像书法,无论工具如何变迁,对笔法的理解、对气韵的追求,始终是艺术的灵魂。
我写下第一个字时,窗外的蝉鸣忽然清晰起来,那些蝉,要在地下蛰伏数年才能破土而出,用短暂的歌唱诠释生命的意义,文化传承何尝不是如此?它需要一代代人沉下心来,在墨香中打磨心性,也需要勇敢地打破思维的桎梏,让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碰撞出新的火花,爷爷从毛笔到触屏的转变,不正是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吗?
合上笔帽时,阳光恰好落在试卷上,我的字迹在光线下微微发亮,我想起爷爷常说的那句话:"笔墨当随时代,风骨永存心间。"或许,这就是传统与创新最动人的答案——不是在墨痕深处刻板地复刻过去,而是让每一笔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传统是根,创新是翼,唯有根深才能叶茂,翼展方能高飞,这墨香里的智慧,将永远指引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