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年高考全国作文,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教育 5小时前 1123

指尖的温度

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圈圈涟漪,题目讲述了一个留学生归国后的见闻: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以电子导览取代人工讲解,人们对此议论纷纷,有人视其为科技浪潮的必然,亦有人深深怀念讲解员指尖那抹独特的温度,这道命题,让我想起了古镇深处的一位老匠人——他虽不为历史言说,却用一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修复着历史的体温与灵魂。

2017年高考全国作文,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老木匠陈守拙的作坊,隐匿在江南古镇一条被时光磨得温润的深巷里,那扇斑驳的木门“吱呀”一声推开,仿佛开启了一段尘封的岁月,总见他佝偻着背,如同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将全部的生命力灌注于掌中那把刻刀,他的手指关节粗大,布满老茧,像一截历经风霜的枯枝,却能在纹理分明的木料上,跳起一曲优雅而精准的舞蹈,那年盛夏,我随父亲——一位古建筑修复师——初次拜访他时,他正全神贯注地修复着一扇明代的雕花花窗,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为他和他手中的木料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

“这活儿,急不得。”陈守拙头也不抬,声音沙哑而沉稳,刻刀在木上游走,木屑如细碎的雪花,簌簌落下,在光柱中轻盈飞舞,父亲递给他一块残缺的雀替,他先是接过,用放大镜凑近端详,仿佛在解读一部古老的密文;继而用软毛刷轻轻扫去尘埃,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脸颊;他将粗糙的指腹贴在木头上,久久不动,侧耳倾听,像是在与沉默的木头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块木头都有自己的脾性,也都有自己的故事,”他缓缓解释道,“你得顺着它的纹路,摸清它的筋骨,才能让它‘开口’说话。”

后来,我成了作坊的常客,我渐渐明白,他修复的远不止是冰冷的物件,更是时光沉淀下的印记与温度,有次,他修复一把清末的太师椅,椅背的繁复雕花已残缺大半,几近湮灭,父亲提议用3D扫描建模后复制,他摆了摆手,眼中闪过一丝固执的光芒,此后整整三个月,他一头扎进旧料房,从堆积如山的废弃木料中,如考古学家般耐心寻觅,终于找到一块同年代、同质地的木料,他依据残存的一丝纹路,凭借记忆与匠心,一刀一刀,一笔一划,将那消逝的华章重新续写,当修复完成,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那冰冷的雕花,眼神温柔得像在触碰熟睡的爱人。“机器能复制出形状,却复制不了岁月留下的呼吸与心跳。”他喃喃自语,那一刻,我感到他指尖的温度,正顺着木纹,缓缓注入那把椅子,让它重获新生。

2017年高考全国作文,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科技确实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去年,我参观一座崭新的科技博物馆,电子导览器用全息投影将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分解、重组,精准得令人叹为观止,当我站在那些冰冷、光滑的屏幕前,指尖划过光滑的玻璃,心中却总会涌起一丝莫名的空虚,不由自主地想起陈守拙的作坊——那里有刨子下卷曲如浪的刨花,有刻刀划过木面时发出的、如情人低语般的沙沙声,更有他全神贯注、仿佛与万物融为一体的神情,这些鲜活的、充满生命质感的细节,是任何精密的算法都无法模拟的“人”的温度。

去年冬天,陈守拙老人安详地走了,他的儿子接过了作坊,也带来了这个时代的印记——一台崭新的数控机床和3D扫描仪,父亲带我去看时,机器正“嗡嗡”作响,精准地雕刻着一个仿古的窗格,刀工无可挑剔,线条流畅而完美,当我凝视那件作品,却总觉得它少了些什么,少了些说不出的韵味与灵魂,那一刻,我忽然豁然开朗:科技与人文,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两极,正如陈守拙常说的那句话:“好手艺,不是跟机器较劲,而是学会如何驾驭机器,让它为你省下重复劳作的力气,好让你能把全部的心思与情感,都倾注在这‘活儿’本身的灵魂里。”

走出作坊,冬日暖阳正好,慷慨地洒在巷口那棵老银杏树上,金黄的叶子打着旋儿,悠悠落下,恍若当年作坊里纷飞的木屑,轻盈而诗意,或许,真正的传承,并非在于固守一成不变的旧法,而在于守住那份对技艺发自内心的敬畏与热爱,当我们在博物馆里,用指尖划过冰冷的电子屏幕时,我们是否能感受到,有些东西,永远需要用一双有温度的手,去传递、去唤醒、去守护?就像陈守拙修复的那些老物件,它们承载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人与物之间那份超越言语的默契与温情。

在这个被算法与效率定义的时代,我们或许都需要时常停下来,静心自问:我们所追求的,究竟是冰冷的极致效率,还是那些能让心灵为之震颤的、有温度的连接?答案,或许就藏在你每一次触碰世界时,所留下的那独一无二的指尖的温度里。

高考家长有陪考假吗,孩子高考家长有陪考假吗
« 上一篇 5小时前
公务员是高考移民,公务员是高考移民怎么处理
下一篇 »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