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2017高考状元,2017年四川高考状元
《状元笔下的巴山蜀水》
《状元笔下的巴山蜀水》
2017年的盛夏,成都七中的教室里,一张高考成绩单如同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悄然改变了三个家庭的轨迹,当涂思铭以709分的总分摘得四川省理科桂冠时,这个在青城山脚长大的少年,尚不知自己将成为一个时代教育话题中的鲜活符号,他的故事里,没有“寒门贵子”的悲情叙事,亦无“天才少年”的传奇光环,唯有巴山蜀水的千年滋养,沉淀出一份超乎年龄的从容与清醒。
涂思铭的书桌上,至今静置着半块青城山特有的“老鹰茶”,这是他备考时提神醒脑的“秘密武器”,这个喜欢在数学草稿纸上信手勾勒熊猫轮廓的男孩,解题时总带着川人特有的幽默与豁达——遇到繁复的难题,他会自言自语道:“这道题怕是比麻婆豆腐还难整咯!”这种举重若轻的生活哲学,或许正是他从家乡山水中学到的智慧:都江堰之所以能千年不废,在于其深谙“道法自然,顺势而为”的治水之道;四川人之所以能在灾难后迅速重建家园,在于骨子里那份“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乐观坚韧。
在成都七中老师的记忆里,涂思铭最独特的“法宝”,是他的“错题本”,不同于许多同学将错题工整誊抄于精美笔记本的做法,他直接将试卷上的错题剪下,贴在随处可见的废纸背面,再用红笔旁批道:“这道题让我想起青城山的盘山公路,绕个弯就上去了。”这种看似随性的学习方法,实则暗合了四川人“变则通,通则久”的生存智慧——不拘泥于形式,更看重实效与本质。
当媒体蜂拥而至时,这个18岁的少年展现出远超年龄的沉稳与通透,在闪光灯前,他反复强调“我只是运气好”,却很少提及自己每天清晨五点半,当城市仍在沉睡时,已在操场晨曦中背单词的身影;当被问及家庭教育时,他笑着说“爸妈从不逼我学习”,却闭口不谈母亲为了给他营造一个绝对安静的学习环境,三年间未曾打开过电视的默默付出,这种低调与谦和,恰如一锅地道的四川火锅,表面平静如水,底下却翻滚着滚烫的奋斗热情与深沉的爱。
涂思铭的书单里,除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类应试“宝典”,更见《苏东坡传》与《华阳国志》的厚重身影,他说,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人生态度,深刻地影响着自己;而《华阳国志》中“蜀学比于齐鲁”的记载,则让他深刻感悟到,这片土地自古便有崇文重教、弦歌不辍的深厚文脉,在填报志愿时,他放弃了清华北大,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电子信息专业,他说:“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安逸而丰饶,但我想去更广阔的世界看看,就像那从四川奔流而出,最终汇入大海的长江,去经历更壮阔的风景。”
五年光阴荏苒,如今的涂思铭,或许正在某个实验室里,为一枚精密芯片的调试而凝神专注;或许正在黄浦江畔,为未来的职业规划而深思熟虑,但无论身在何方,那个在青城山清泉与雾霭中长大的少年,身上始终镌刻着鲜明的四川印记:他像峨眉山的金竹,有节而不屈,谦逊而坚韧;他像九寨沟的海子,清澈而深邃,内蕴着丰富的力量,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状元,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一个将家乡赋予的灵性与韧性,在人生的考场上,交出的一份无愧于心的满意答卷。
在四川的老茶馆里,常有老人慨叹:“状元是十年寒窗的苦读。”而涂思铭的经历却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卓越,是将一方水土的灵秀与厚重,内化为生命的品格与灵魂的底色,就像都江堰的鱼嘴,将奔腾的岷江分为内外两江,既分洪减灾,又引水灌溉,人生亦需这般智慧——既要懂得顺势而为的通达,也要坚守内心的方向与准则,当我们在讨论高考状元时,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如何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像涂思铭一样,在成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都江堰”?既能勇敢汇入时代的浪潮,又能永远守护那份源于土地的本真与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