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卷高考作文,2017年一卷高考作文
《执器与守心:在信息洪流中锚定生命的航向》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则穿越两千多年的古老箴言,恰如一面澄澈的明镜,映照出当代人在知识爆炸时代的生存困境,我们手持智能手机如同执掌利器,却常在数据的汪洋中迷失航向;我们掌握着获取知识的无限可能,却渐渐遗忘了守护心灵的根本之道,执器与守心,看似二元对立,实则相生相济,唯有在驾驭工具的同时守护本心,方能抵达真正的智慧之境。
**执器:文明跃迁的阶梯与认知拓展的翅膀**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工具的革命性突破,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竹简的墨香,从活字印刷的油墨芬芳到数字媒体的比特洪流,知识载体的革新始终推动着文明的螺旋式上升,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让知识不再是士族阶层的专属特权,惠及万千寒门学子;近代百科全书的编纂与传播,使普通民众得以系统性地汲取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互联网更将知识的获取推向前所未有的便捷境地,指尖轻触即可遍览古今中外的典籍,这种工具的进步,无疑为人类打开了认知世界的新窗口,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星辰大海,工具终究只是媒介的延伸,若失去心灵的驾驭,再先进的设备也可能沦为束缚思想的枷锁,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若不加甄别地追逐无限信息,终将被其反噬。
**守心:智慧生长的土壤与精神定力的源泉**
真正的智慧,从来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心灵的深度觉醒,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将心灵的自我审视置于知识探索的制高点;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终致"知行合一"的圆融境界,其核心正在于守护内心的良知与澄明,反观当下,多少人沉迷于碎片化阅读的即时快感,满足于浅尝辄止的信息获取,却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当我们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追逐热点,在短视频平台消耗光阴,看似与世界紧密相连,实则心灵日益空虚,这种"有知识无智慧"的状态,恰如庄子所警示的"以有涯随无涯",终将在信息的漩涡中耗尽心力,唯有守护内心的精神家园,方能在浮躁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与独立的思考。
**执器与守心的辩证统一: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
执器与守心,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统一,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展现的博学多识,既源于他对当时各种科技工具的娴熟掌握,更得益于他"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固然依赖于当时的实验设备,但更重要的是他对宇宙本质的哲学追问与深邃思考,这些伟大启示我们:工具是延伸能力的手段,心灵是决定方向的主宰,只有将外在的器用与内在的修为相结合,方能成就真正有价值的创造,正如中国古代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器"的最终价值,仍在于"以利其事"的初心与使命。
**数字化时代的平衡智慧:在变革中守护永恒**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执器与守心的平衡智慧,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工具拓展认知边界,让科技成为赋能人类发展的利器;要保持心灵的独立与澄明,在信息的洪流中坚守思考的深度与温度,避免成为算法的附庸,北宋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也是每个现代人应当追求的生命境界,在技术狂飙突进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份"为天地立心"的人文关怀,让科技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执器而不役于器,守心而不固于一心**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在知识积累与心灵成长之间寻求和谐统一,这或许就是庄子留给当代人的永恒启示,当我们既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工具,又能守护内心的精神家园;既能在信息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又能保持思想的独立与清醒,方能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行稳致远,抵达智慧的光明彼岸,正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唯有执器与守心的完美融合,方能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与生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