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成人高考考点,烟台成人高考考点分布
在时光的渡口,重写人生的航向
当晨曦微露,烟台山灯塔的第一缕光刺破薄雾,温柔地洒向渤海湾时,烟台二职专的考点门口,早已汇聚成一片涌动的人潮,深秋的海风,带着渤海特有的微咸与湿润,拂过考生们紧攥的准考证,也拂过那些在岁月长河中被磨砺出痕迹、却依旧在心中执拗燃烧的梦想,在这座由红砖与灰墙构筑的堡垒里,三千名成年人正以笔为刃,在答题卡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生命年轮——这是2023年烟台成人高考的一个寻常清晨,却是无数人重启人生的关键时刻。
钢笔与保温杯:考场里的岁月交响
七号考场的监考老师李芳,目光不经意间被第三排靠窗的一位考生吸引,他总在答题的间隙,不自觉地摩挲着一支老式钢笔,那支笔的笔帽已褪去光泽,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铜光,仿佛一位沉默的老友,考试结束后,这位来自芝罘区的装卸工王建国有些腼腆地解释:“这是我当年考中专时用的,儿子明年也要高考了,我想让他看看,他的爸爸也曾为梦想,一笔一划地认真写过字。”这个常年与集装箱、钢铁为伴的硬汉,指关节上布满了搬运货物留下的厚茧,却在那方寸答题卡上,写出了堪比印刷体的、遒劲而工整的楷书。
考场里,保温杯与钢笔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共生图景,杯中,是枸杞茶温润的喉嗓,是浓茶提神的慰藉;杯身,则贴满了密密麻麻的便利贴,上面是“函数公式”、“历史年份”、“英语单词”……来自莱山区的社区工作者张晓梅,她的保温杯最是特别,杯壁上是女儿亲手绘制的加油漫画:一个扎着马尾的小超人,配文“超人妈妈,必胜!”,这个白天在社区里处理千头万绪的琐事,夜晚还要化身“全科老师”辅导孩子功课的“80后”母亲,终于在女儿奔赴高考战场的年纪,为自己也赢得了一份迟来的、意义非凡的“成人礼”。
时光的褶皱里,藏着未竟的星辰大海
烟台成人教育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报考的考生中,35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42%,而年龄最大的考生,已年近六旬,在福山区的考点,退休教师刘建国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填涂答题卡的身影,让许多年轻考生驻足动容,这位在三尺讲台上站了38年的乡村教师,如今想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来兑现自己“教一辈子书”的庄严承诺——即便退休,也要在社区的老年大学里,继续点亮知识的灯塔。
考点外的公告栏上,贴着一张特殊的“时间表”,那是一位开发区企业职员林娜的日常:“7:00送孩子上学,8:00-12:00单位上班,13:00-17:00照顾老人,19:00-22:00备考”,这个“90后”妈妈曾在产房里许下诺言:“我要让孩子知道,妈妈从未停止过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决心,化作了笔尖的坚定力量,让她走进了专升本考试的考场,书写着与孩子并行的成长轨迹。
山海之间的答卷,是生命不息的宣言
烟台的考点,似乎总与山海相伴,当考试结束的铃声悠然响起,考生们鱼贯而出,目光不约而同地望向不远处的大海,浪花轻拍着烟台港的古老码头,也仿佛在拍打着每个追梦人坚实的心岸,来自蓬莱区的渔民赵志强,在颠簸的渔船上备考了整整三个月,他将课本仔细地用防水袋包好,在风浪间隙,蹲在狭窄的舱板上,背诵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个曾以为“海洋就是全世界”的朴实男人,如今渴望通过考取海事大学,让他的渔船,能真正驶向更辽阔、更未知的人生深海。
教育部门的官方数据显示,近年来烟台成人高考的录取率稳定在75%左右,但比冰冷的数字更触动人心的,是那些写在准考证背后、或深或浅的誓言:“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永不言弃的榜样”、“转行需要一纸过硬的敲门砖”、“圆那个少年时代未曾实现的大学梦”,在牟平区的考点,一位考生在作文纸上写道:“我们或许错过了人生中最富盛开的年华,但我们从未错过,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暮色四合,烟台山灯塔亮起温暖的灯光,如同一颗指路明星,照亮了考生们离去的身影,他们有的走向公交站,汇入城市的脉搏;有的走向停车场,驶向温馨的港湾;有的走向海边的小路,让海风涤荡思绪,但无论走向何方,他们手中的笔,早已在时光的长卷上,写下了比录取通知书更重要的答案——那是名为“勇气”的印章,那是刻着“坚持”的徽章,更是宣告“人生永不设限”的宏伟蓝图,在这个渤海之滨的城市,成人高考的考点,早已超越了其物理意义,它是一个个重新定义人生的渡口,让每一个不甘平凡的灵魂,都能在此校准罗盘,扬帆起航,驶向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