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礼县高考成绩,礼县高考成绩名单

教育 3小时前 1141

山坳里的星光与麦田里的守望

当礼县一中的红榜在晨光中缓缓铺展,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宛如一粒粒饱满的麦种,悄然落在了黄土高原深邃的褶皱里,2023年的高考成绩单,早已超越了冰冷的数字序列,化身为这个秦岭深处小城用十年光阴书写的教育史诗——全县600分以上考生较去年激增37%,两名学子分别摘得全市理科、文科桂冠,本科上线率历史性突破60%,这些跃动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在煤油灯下苦读的漫漫长夜,是老师们磨穿鞋底的执着坚守,更是父母们将期盼深深镌刻进眼角皱纹的无言付出。

红榜上的乡土中国

礼县一中教务主任老周布满老茧的手指在红榜上轻轻滑过,那些熟悉的名字让他忆起三年前的开学典礼,彼时,身着洗得发白校服的孩子们伫立在操场上,脚下是黄土与草屑混合的土地,远处的山梁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那时我就看出来了,这些娃娃眼里的光,比大山还要辽阔。"老周的眼镜片蒙上一层温润的水汽,他指尖停留在"理科状元"李明的名字上,"这孩子每天第一个推开教室门,最后一个熄灯离开,桌角磨出的豁口,就像他青春里最闪亮的勋章。"

在永平镇的高考报名点,乡村教师王建国正俯身帮学生填写志愿,这个在村小讲台耕耘了三十载的男人,手上的老茧比学生们的试卷还要厚实。"去年走出去的三个孩子考上了师范,今年又有五个要报师范专业。"他黝黑的脸庞上泛起自豪的红光,"他们就像山里的鸽子,飞得再高再远,心里也惦记着归巢的路。"报名点外,百年老槐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这薪火相传的故事轻轻伴奏。

煤油灯与平板电脑的辩证法

礼县三中的宿舍楼里,晚自习后的灯光常常彻夜长明,高三学生张晓的书桌上,那盏陪伴她三年的旧台灯旁,多了一台崭新的平板电脑——这是在外打工的父亲咬牙添置的,视频那头,父亲的安全帽还沾着工地的尘土:"丫头,爹没读过书,你可得替咱家争口气。"这句朴实的话语,成了她挑灯夜战时最响亮的晨钟。

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图景在礼县随处可见:村小的土坯教室里,孩子们用触控笔在电子白板上描摹拼音;乡镇中学的图书馆中,泛黄的《红楼梦》与崭新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比肩而立;就连最偏远的山区教学点,"双师课堂"也让县城的名师隔空为孩子们讲授英语,教育资源的阳光正一点点渗透每个角落,希望的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悄然萌发。

麦田里的守望者

收获季的礼县,金黄的麦浪与校园里的红榜交相辉映,在罗坝镇的地头,老农老李蹲在田埂上,一遍遍摩挲着手机里儿子发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种了一辈子地,总算盼出个大学生。"他粗糙的手指轻抚屏幕上儿子身着学士服的照片,那神情比望着田里最饱满的麦穗还要满足,身旁的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过,扬起的麦糠在阳光下划出金色的弧线,恰似孩子们即将振翅高飞的梦想轨迹。

这份守望并非孤例,县教育局的统计显示,过去五年礼县累计发放教育助学金超2000万元,惠及贫困学生3.2万人次;县财政投入8.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2所,当教育投入的暖流涌向每个角落,希望的种子便能在任何土壤中生根发芽,正如礼县一中校长常说的:"我们培养的不是考试的机器,而是能走出大山、又能反哺大山的种子。"

夕阳西下,礼县一中的红榜在余晖中泛着温暖的光晕,那些即将远行的年轻人,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与坚韧,携着父母的殷切期盼与师长的谆谆嘱托,正奔向更广阔的天地,而这座群山环抱的小城,依旧在静静守望——守望又一季麦浪翻滚,守望又一树桃李芬芳,这或许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它让每个平凡的生命,都能在时代的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2017高考举报,2021年高考举报
« 上一篇 3小时前
高考政治必考,高考政治必考知识点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