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文高考,彝文高考试卷
《火把不灭的文字密码》
当凉山深处的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掠过毕摩手中那幅历经千年沧桑的羊皮卷,那些在篝火中跳跃了千年的彝文符号,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静静地铺展在2024年高考的考场上,这绝非一场普通的考试,而是一段沉睡千年的文明记忆在当代的苏醒,是一个古老民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进行的文化突围与自我确认。
在四川、云南、贵州交错的崇山峻岭间,彝文高考已悄然走过了十余载春秋,与汉语文考试的方正严谨不同,考生们面对的是一片如蝌蚪在溪流中嬉戏、似星辰在夜幕下排列的神秘文字——"ꆈꌠ"(彝文音译,意为“人”)那一笔沉稳的横折弯钩,仿佛勾勒出人类在天地间挺立的脊梁;而"ꉂ"(火)字那四点飞扬的火星,则承载着彝族先民对光与热的原始崇拜,以及对宇宙万物的深邃哲思,这些曾因山峦阻隔而得以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却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一度面临失传的边缘,当教育部门将彝文正式纳入高考体系,无异于为这份濒危的文化遗产找到了一把开启现代传承之门的“黄金密码本”。
在昭觉县中学明亮的彝文教室里,年轻教师阿呷莫正娴熟地操作着多媒体设备,电子屏上,《勒俄特依》这部宏伟的创世史诗以彝汉双语的形式逐句呈现,古老的彝文与熟悉的汉字相映成趣,当投影仪将三星堆神秘的青铜纹样与彝族十月太阳历精妙的图案巧妙重叠时,教室里响起一阵轻惊叹,阿呷莫老师指着墙上“彝汉双语教育示范校”的熠熠生辉的铜牌,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以前,学彝文常被误解为‘没出息’,是走出大山的阻碍,现在孩子们明白了,这是比任何外语都更珍贵的母语密码,是我们身份的根。”她的话语背后,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彝区双语学校的学生辍学率已从十年前的15%锐降至2.3%,彝文高考的推行,功不可没。
这场意义深远的文化复兴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凉山州某教育局的档案室里,尘封的一份文件记录着2015年彝文高考命题标准那场激烈的争议:老一辈毕摩们坚持要保留传统经书中一丝不苟的书写规范,认为这是对神灵的敬畏;而教育专家们则主张必须与时俱进,加入现代科技词汇的彝文译法,以适应时代发展,最终达成的妥协方案,本身就如同一部微缩的彝文发展史——既保留了“ꇬ”(马)那古朴的象形字体,让后人得以窥见先民与马匹的亲密;也创造了“ꄷꄸ”(计算机)这样充满现代感的复合新词,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恰如彝文本身的生命力:既有甲骨文般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活语言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
更动人的故事,在考场之外静静流淌,去年彝文高考结束后,美姑县的考生木苦小五小心翼翼地带着试卷回到家乡,在温暖的火塘边,他逐字逐句地将试卷上的内容念给年届九旬的奶奶听,老人布满皱纹的手颤抖着,轻轻抚摸着试卷上那个熟悉的“ꉢ”(山)字,那是她年轻时在山上放牧,用木炭在岩壁上刻下的符号,是岁月的印记,也是乡愁的寄托,当木苦小五念到“ꊿꇁ”(团结)的段落时,祖孙三代相视而笑,火光跳跃,映照着他们眼中的泪光,那泪光里,有感动,有欣慰,更有一种血脉相连的深切共鸣,这,或许就是文字最本真、最伟大的力量——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沟通着个体与整个族群的心灵。
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清脆响起,走出考场的彝家少年们或许还未完全意识到,他们笔下的每一个符号,都在默默完成一项神圣的文化接力,从毕摩手中传承的羊皮卷,到高考考场上的答题卡;从火塘边世代口传心授的古老吟唱,到标准化考场里奋笔疾书的青春身影,彝文正以教育为舟,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梦想,渡过历史的长河,驶向充满希望的远方,当现代教育体系为这古老文字敞开一扇窗,照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璀璨光芒,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那些在考卷上静静绽放的蝌蚪文,终将化作凉山深处永不熄灭的火把,照亮文明传承的漫漫长路,也温暖着每一个彝族儿女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