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高考题,成语高考题答案及解析
《墨痕深处的考场》
当"守株待兔"这则成语被印在2024年高考语文试卷上时,没人想到它会成为一场教育风暴的导火索,监考老师李建国握着秒表站在讲台前,看着学生们或蹙眉沉思,或奋笔疾书,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秒表冰凉的金属外壳,忽然,他想起三十年前自己高考时,也是在这样蝉鸣聒噪的六月,对着"刻舟求剑"的题目一筹莫展,窗外的梧桐叶被晒得卷了边,一如他当时焦灼的思绪,教育部专家组精心设计的这道成语运用题,本意是考察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与文化底蕴,却意外地像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最终揭开了应试教育与人文素养之间那道陈旧而深刻的伤疤。
试卷上赫然写着:"请以'守株待兔'为素材,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这个看似常规的题目,在高三(7)班学霸林晓的笔下却掀起了惊涛骇浪,这个平时总能精准解析文言虚词、语法结构近乎完美的女孩,此刻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挣扎,她手中的笔悬在半空,稿纸上划掉了三遍开头,墨迹晕染开一小片阴影,像她心中翻涌的困惑,她写下这样的句子:"当我们嘲笑农夫的愚蠢时,是否想过自己正在成为标准化考试流水线上的另一个'守株者'?我们日夜刷题,追逐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否也在等待一棵不会结果的'树'?"这篇后来被媒体称为"最叛逆高考作文"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当代教育的病灶,让那些被应试光环掩盖的问题暴露无遗。
李建国在收卷时注意到林晓的作文本比别人厚了一倍,纸页边缘微微翘起,显然经过了反复修改,他不知道这个平日里沉默寡言、成绩永远稳居年级前列的女孩,在作文里不仅引用了《庄子·秋水》中"得鱼忘筌"的典故,还结合了怀特海"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的教育理论,甚至大胆质疑了成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思维定式与标准答案的桎梏,更让他震惊的是,林晓在文末提出的"成语应该成为思维的桥梁而非枷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而非禁锢思想的牢笼"的观点,竟与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顽瘴痼疾"的精神形成了微妙而深刻的呼应,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
消息像长了翅膀的鸟儿,当天傍晚就飞遍了市教育局的办公楼,在各个办公室的电脑屏幕、微信群里快速传播、发酵,负责命题的张教授对着电脑屏幕上林晓作文的截图陷入了长久的沉思,这个他亲自从《古代汉语词典》中选入题库、并标注为"考察学生基本理解能力"的成语,此刻却像一面多棱镜,照出了教育评价体系中诸多被忽视的角落,在他书架上那本泛黄的《古代汉语词典》里,"守株待兔"的释义下方,还留着三十年前他用红笔圈出的批注:"典型机械思维案例,警示学生不要脱离实际",而今,这个本应用来警示学生的案例,却成了学生反抗机械思维、质疑教育模式的锐利武器,世事之奇妙,莫过于此。
深夜的教研室里,灯火通明,如同白昼,李建国翻出自己珍藏的1985年高考语文试卷,泛黄的纸页带着岁月的沉香,"刻舟求剑"的题目旁还留着少年时的涂鸦——一个小小的、歪歪扭扭的船锚,他忽然意识到,三十年来,高考题型在不断翻新,评分标准在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成语故事,却似乎始终在以同样的方式被解读、被考核,被简化为几条固定的寓意和考点,就像那个永远在树桩前等待的农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是否也在不自觉地重复着某种固化的教育模式?我们是否也在用无形的"树桩",圈定了学生思维的疆界?
林晓的作文最终获得了满分,评语栏里写着"视角独特,思想深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与批判意识",这个结果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热烈讨论,如同投入沸水的冰块,瞬间激起万千气泡,有人称赞她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发声,是新时代青年的榜样;也有人担忧这种"离经叛道"的文风会误导其他考生,破坏考试的公平性与严肃性,但鲜有人注意到,在作文本的最后一行,角落里,林晓用铅笔轻轻写下的那句话,字迹纤细却力透纸背:"真正的守株待兔,不是相信偶然的收获,而是拒绝改变的可能。"这或许才是她真正的写作初衷,也是这场风波背后最值得深思的内核。
高考放榜那天,蝉鸣依旧聒噪,阳光炽烈,林晓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红色的封皮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在收拾旧书时,她偶然发现了小时候用拼音标注的成语故事书,书页间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是母亲当年娟秀的字迹:"宝贝,成语是古人的智慧,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它应该像翅膀一样带你飞翔,而不是像绳子一样束缚你。"窗外的蝉鸣依旧,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守株待兔"四个字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温暖而富有希望的光晕,在这个充满变数与思考的夏天,一个古老的成语,一场普通的考试,一群人的反思与讨论,共同编织成了一幅教育与成长的新图景,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注重思维启迪的教育新时代正在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