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2017语文作文,湖南高考2017语文作文范文
《于无声处听惊雷》
当最后一缕蝉鸣被暮色温柔吞噬,我合上了那本卷了边的《乡土中国》,窗外的梧桐叶在晚风中簌簌作响,那声音,竟与祖父在老屋后山挥动柴刀,劈开青竹时清脆的回响渐渐重合,思绪飘回那年夏天,我端坐在湖南高考的考场上,面对作文题“某所著名学府的口头禅”,一时出神,脑海中,祖父那句沉甸甸的话语,如惊雷般在寂静中炸响:“伢子,手艺和人生,都要经得起摔打。”
祖父是湘西一带有名的老篾匠,一辈子与竹为伴,他的手,沟壑纵横如老树的年轮,却能让最坚硬的楠竹在他手中服服帖帖,被削得薄如蝉翼,透着光,我曾蹲在他身旁,看他指尖翻飞,竹篾如蝶,编织着岁月,我总忍不住问:“爷爷,这些竹器能卖多少钱?”他从不抬头,只是专注着手中的活计,声音平淡却掷地有声:“钱是身外物,手艺才是立身之本。”有一次,我急于求成编的竹筐散了架,尖锐的竹篾划破了我的手指,血珠渗出,疼得我眼泪直流,祖父却蹲下身,不慌不忙地拾起每一根散落的竹篾,用粗糙的指腹抚过它们光滑的侧面,仿佛在安抚受惊的孩子,他指着那些竹篾对我说:“你看这竹子,长在深山要经风雨,砍下来要经烈日,编成器物要承重压,哪一步,不是在摔打中磨出来的筋骨?”
后来,我带着祖父亲手编的竹篓,离开了湘西的吊脚楼,奔赴省城的大学,那趟漫长的火车上,竹篓在拥挤的人潮中被挤得变了形,竹条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我心疼得直叹气,邻座的学姐瞥了一眼,轻笑道:“现在谁还用这个呀,买个行李箱多方便又时髦。”那一刻,祖父的话再次在耳边响起,我默默将变形的竹篓扶正,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我如同一株被连根拔起的竹,时常感到无所适从,每当考试失利、理想受挫,我便会对着那个伤痕累累的竹篓发呆,仿佛能听见祖父穿越时空的声音:“摔倒了就扶起来,竹子,弯一弯,韧劲反而更足。”
去年暑假,我回到湘西的老屋,祖父的腰更弯了,握柴刀的手也时常不住地颤抖,他坐在院子的老竹椅上,用布满老茧的手摩挲着一根新削的竹篾,目光悠远:“现在年轻人谁还学这个?机器编的又快又好,整齐划一。”我看着他,忽然发现,他编的竹筐比记忆中更加精妙绝伦,竹篾的接口处严丝合缝,仿佛天生的榫卯,浑然一体,夕阳的金辉穿过竹篾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那光影里,沉淀着岁月的智慧与无言的坚守。
高考作文那天,我在草稿纸上郑重写下“经得起摔打”五个字,笔尖划过纸面,也划开了记忆的闸门,我想起祖父在暴雨倾盆时,独自一人爬上屋顶,修补被风吹坏的竹席;我想起他在寒冬腊月呵着白气,削制一双双光滑圆润的竹筷;我想起他把散架的竹筐拆开,重新编织,反而编成了比原来更结实、更精巧的模样,那些看似平凡的手艺里,藏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哲学:人生,何尝不是在编织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要经得起劈砍,耐得住打磨,受得住考验,就像湘西的竹子,看似柔弱,却在风雨的洗礼中,将根深深扎入岩缝,最终长成了傲然挺立的参天竹林。
走出考场时,夏日的梧桐叶仍在沙沙作响,那声音,成了我青春岁月里最安心的背景音,我忽然彻悟,那所著名学府的口头禅,与祖父的“经得起摔打”,或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教育,绝非知识的灌输,而是品格的锻造,是赋予一种面对困境百折不挠的韧性,正如竹子,需要在地下默默扎根数年,无人问津,才能一朝破土,势不可挡地长成一片浩瀚的竹林,那些在寂静中积蓄的力量,那些看似沉默的积累,终将在某个时刻,发出震耳欲聋的惊雷。
我依然珍藏着那个在火车上被挤得变了形的竹篓,它不像行李箱那般光鲜亮丽,却是我行囊里最珍贵的宝藏,每当人生的旅途遭遇颠簸,我总会想起祖父的话:“做事要经得起摔打。”这句话,比任何名校的校训都更让我受益匪浅,因为它不是刻在冰冷墙上的标语,而是刻在我生命年轮里的温暖印记,是湘西竹林深处,最动听、也最永恒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