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考招生办公室,甘肃高考招生办公室电话
《陇原星火:甘肃高考招生办公室的十二年坚守》
在黄河上游的陇原大地上,每年盛夏,总有一盏灯会亮到深夜,这盏灯亮在甘肃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的办公楼里,不仅照亮了堆积如山的试卷,更照亮了无数寒门学子的梦想,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特殊招生,到2020年疫情下的云端录取,这个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团队,用十二年的坚守在西部教育战线上书写着"公平"与"希望"的长诗,他们如同一颗颗不灭的星火,汇聚成照亮陇原大地的教育之光。
数据洪流中的"守门人"
每年六月,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铃声响起,招生办公室的战役才真正打响,在这个不足200平米的办公空间里,28名工作人员要面对全省28万考生的海量数据,技术组组长王磊记得,2019年高考改革那年,他们连续72小时没有合眼,系统里每一条数据的变动都牵动着万千家庭的神经。"我们处理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生。"这句话被刻在办公室的墙上,更烙在每个工作人员的心里。
为了确保零差错,他们独创了"三审三校"制度:先由机器初筛异常数据,再由人工交叉核对,最后由退休老教师组成的监督组进行终审,这种近乎苛刻的流程,让甘肃高招连续十年实现"零事故"记录,当其他省份还在为录取系统崩溃焦头烂额时,甘肃的录取现场总能保持着令人震撼的安静——只有键盘清脆的敲击声和偶尔的轻声讨论,仿佛一场无声的战役。
大山深处的"摆渡人"
在陇南山区,有个叫马娟的女孩,她的高考成绩比一本线高出50分,却因家庭贫困差点放弃大学,招生办的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得知情况后,不仅为她争取到了助学名额,还协调企业资助了她四年的学费,像马娟这样的学生,十二年来共有3.7万名通过"绿色通道"圆了大学梦。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的"一对一"帮扶计划:每个党员都要结对帮扶两个贫困县的考生,从备考指导到志愿填报全程跟踪,在甘南藏区,工作人员会带着翻译材料深入牧区,用藏语向牧民解释招生政策,这种"把政策送进帐篷"的做法,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进了每个角落,他们不仅是招生工作者,更是孩子们的"梦想摆渡人"。
改革浪潮中的"弄潮儿"
2014年,当全国开始推行高考综合改革时,甘肃面临着特殊挑战: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少数民族考生占比高、职业教育基础薄弱,招生办没有照搬东部经验,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甘肃模式。
他们开发的"志愿填报智能辅助系统",能根据考生分数、家庭背景和就业前景生成个性化方案,这个系统让二本院校的录取率提升了12%,职业教育报考率翻了三倍,在2020年疫情期间,他们仅用十天就搭建起"云录取"平台,确保招生工作不受影响,这种应急能力得到了教育部的全国通报表扬,他们用创新诠释了"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永不褪色的"初心"
办公室里有个传统:每年录取结束后,全体工作人员会去兰州烈士陵园扫墓,他们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招生公平,更是无数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主任常说的:"我们多一分细心,考生就少一分焦虑;我们多一分担当,教育就多一分公平。"
从黄土高原到雪域高原,从戈壁荒漠到陇南茶园,甘肃高考招生办公室就像一座桥梁,让每个有梦想的孩子都能跨越地域的阻隔,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十二年来,他们累计处理了800多万份档案,接听了200多万个咨询电话,行程可绕地球三圈,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被改变的人生轨迹,是一个地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办公室,新的招生季又将开始,那些泛黄的工作笔记里,记录着陇原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教育梦想,也见证着一群平凡人用专业与坚守书写的非凡篇章,每个数字都在诉说:教育公平,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照亮每个孩子人生道路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