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咸宁高考,2020咸宁高考

教育 3小时前 799

《2017,咸宁夏日的蝉鸣与笔尖》

2017年的夏天,咸宁的梧桐树绿得格外深沉,仿佛要将三年的阳光都浓缩进这一季的浓荫里,阳光穿过教学楼的玻璃窗,在课桌上切割出流动的光斑,与窗外不知疲倦的蝉鸣交织成网,网住了高三学子们心中那份最后的倔强与希冀,那一年,全国卷Ⅰ的数学难度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社交媒体上激起千层浪,而这座鄂南小城里的两千八百名考生,正用手中那支最熟悉的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小心翼翼地刻下青春最滚烫、最深刻的印记。

咸宁一中的老槐树下,班主任李老师正给学生们分发最后的“加油包”——一瓶瓶印着“天道酬勤”的矿泉水,和一张张承载着心意的手写便利贴,他记得,当张晓晓那张总是写满数学公式的便利贴递到手中时,女孩的眼眶瞬间就红了,这个总在数学最后一道压轴题前徘徊的女孩,竟在便利贴的背面,用更小的字迹,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室后排的男生们,则还在紧张地传阅着一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高考作文素材》,封面上的“中国梦”三个大字,被荧光笔勾勒得格外醒目,那也是他们曾在无数个清晨与深夜,在草稿纸上反复描摹过的主题。

考前三天,咸宁的天空毫无征兆地降下了一场瓢泼大雨,考生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积水,走向那个即将决定未来方向的考场,校门口,家长们撑起的伞连成一片移动的、沉默的森林,伞面上滚落的水珠,晶莹剔透,像极了他们眼中那未曾说出口、却又沉甸甸的期盼,考点外的早餐摊,比往日更加热闹,热干面浓郁的芝麻酱香,混着豆浆的醇厚与茶叶蛋的咸香,在潮湿温热的空气里氤氲开来,化作一股抚慰人心的力量,卖早点的大娘熟稔地多给每个赶考的孩子加了个茶叶蛋,用带着浓厚咸宁口音的普通话念叨着:“吃了蛋,‘一百分’!吃了蛋,‘一百分’!”

数学考试那天,空气仿佛被抽干了氧气,凝重得让人窒息,当结束的铃声终于刺破沉寂,走廊里瞬间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哭声与笑声,交织成一首复杂的青春交响曲,陈浩走出考场时,一眼就看见母亲站在那棵熟悉的梧桐树下,手里紧紧攥着一条为他准备好的干毛巾,他记得,自己面对那道折磨了他整年的最后一道大题,只写下一个孤零零的“解”字,母亲却笑着拍掉他肩上的雨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温柔:“没关系,儿子,你已经拼尽全力了,妈妈为你骄傲。”那天傍晚,咸宁的晚霞红得惊心动魄,仿佛要将整座城市点燃,香溪河的水波被染上了一层流动的胭脂色,也映红了少年们白衬衫上被泪水打湿的衣角。

填报志愿的日子,教室里弥漫着紧张而期待的沙沙声,张晓晓在“武汉大学”的宏伟与“华中师范大学”的安稳之间犹豫不决,指尖在“师范”二字上停留了许久,最终画下了一个重重的圈,李老师告诉她,去年有一位学长考上了北京大学,如今正选择回到咸宁支教,将这份光与热传递下去,另一边,陈浩则在志愿表上郑重地写下了“武汉理工大学”,他说,想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亲手造一座连接咸宁与武汉的钢铁长虹,让父母再也不用为了生计,在凌晨三点就摸黑起床,挤上那趟颠簸的早班车。

开学的日子渐渐临近,教室里开始弥漫着离别的气息,同学们互相交换着同学录,有人在扉页画上了咸宁标志性的星星竹海,有人在留言栏里写下“高考再见,青春你好”,字迹里满是少年意气,李老师在整理教室时,无意间在讲台下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皮盒,打开一看,里面竟是全班同学的准考证,每一张的角落里,都用铅笔悄悄写着两个字——“加油”,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初接这个班时,讲台上那盆奄奄一息的绿萝,如今竟已枝繁叶茂,爬满了整个窗台,正如这群孩子,在他不经意间,已悄然长大。

2017年的夏天终究是过去了,但咸宁的蝉鸣,依旧会在每年六月准时响起,唤醒那段封存的记忆,那些在答题卡上写下的答案,那些在梧桐树下许下的誓言,那些在香溪河畔挥别的泪水,都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它们就像一杯地道的咸宁桂花茶,初尝微苦,带着离别的涩,但细细回味,却是满口的甘甜与芬芳,那是青春独有的味道,也是岁月精心酿成的、永不褪色的芬芳。

高考舞蹈剧目,高考舞蹈剧目推荐
« 上一篇 3小时前
舞蹈高考剧目,舞蹈高考剧目几分钟
下一篇 » 3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