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三卷估分,2017高考三卷分数线

教育 5小时前 875

《2017:在分数的褶皱里看见光》

估分那几天,老家的梅雨季来得格外缠绵,雨水顺着青瓦的沟槽蜿蜒而下,在青石板院子里砸出细碎的水花,像极了我摊在书桌上的那些答题卡——墨迹被窗缝渗进的水汽悄然洇开,模糊了原本清晰的笔锋,也洇开了我对未来所有的想象与憧憬。

被橡皮擦改写的答案

2017年的全国卷III,像一张被反复揉皱又展开的纸,边缘泛着毛边,我盯着文综答题卡上那道42题“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铅笔的铅芯在“打破坊市界限”和“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间来回游移,在草稿纸上写满三遍论证后,才用橡皮狠狠擦掉最初的判断,换上自己更倾向的答案,可放下笔的瞬间,一个念头如电光石火般闪现——考试时那道选择题,选项C的“重农抑商”旁,我曾用指甲划了道浅浅的折痕,那是考前复习时老师反复强调的“易错点”,可考试时我却鬼使神差地选了D,那道折痕,像一道无法愈合的微小伤口,隐隐作痛。

估分系统里,每道题的分值像精准的齿轮,卡在我记忆的每一个缝隙里,语文的现代文阅读,我明明记得作者在描写老槐树时用了“虬枝”这个词,可输入答案时却因紧张手抖打成了“虬曲”,系统立刻弹出刺目的“错误”红字,像一记耳光打在脸上,数学最后一道解析几何,我算了整整四十分钟,在草稿纸上画了无数条辅助线,最后却因一个符号的疏忽,与正确答案擦肩而过,现在对着参考答案,才发现那条抛物线的方程里,我漏掉了关键的系数2,那小小的“2”,像命运开的一个残酷玩笑。

最揪心的是英语作文,题目是“给外国友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我洋洋洒洒写了书法的飘逸、京剧的斑斓、剪纸的精巧,却在结尾处将“look forward to your reply”写成了“look forward to your letter”,当看到扣分细则里“语法错误扣1分”的字样时,那感觉如同细针密密麻麻扎在眼睛上,每一针都扎在懊悔的神经上。

估分表上的青春坐标系

当所有分数被小心翼翼地誊抄在笔记本上时,窗外的雨突然停了,阳光像被滤过似的,从云层的缝隙里漏下来,照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上,撒下一层碎金般的光晕,我算出第一遍总分:568分,这个数字像一块冰冷的石头,比最后一次模拟考低了整整30分,手一抖,铅笔在纸上划出长长的、颤抖的痕迹,仿佛是心碎的具象化。

“再算一遍。”妈妈的声音带着温柔的暖意从门口传来,她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蛋白滑嫩,蛋黄半凝,“别急,慢慢来。”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把每道题的得分加起来:语文112,数学98,英语121,文综237,总分568分,和刚才一样,可就在合上笔记本的瞬间,一个更可怕的念头涌上心头——文综大题里那道“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题,我明明写了“军机处”,却鬼使神差地写成了“军机处”,少写了一个“机”字!这细微的差别,会不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有了第二版估分:语文110,数学95,英语120,文综235,总分560分,数字往下掉的那一瞬间,感觉心里某个地方也跟着塌陷了一块,空落落的,我把笔记本翻到最后一页,那里贴着高三开学时写下的目标,字迹因当时的意气风发而显得格外用力:“西南大学,中文系。”西南大学2016年的录取线是582分,560分,差了22分,这22分,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我与梦想之间。

“要不,考虑一下川师大?”爸爸走过来,拿起笔记本看了看,语气尽量轻松,“中文系也很强。”我没说话,只是看着笔记本上被橡皮擦反复涂抹后留下的模糊痕迹,突然想起考试前最后一晚,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下的那句话:“高考是人生的逗号,不是句号。”可那时候,年少的我固执地认为,那道横线,分明就是人生的终点线,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门票。

在不确定性里种下确定的种子

估分结束那天,我收到了初中同桌的短信,她估了620分,言语间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说已经和妈妈商量好,要去读北师大,短信最后附着一张照片:她站在高中校门口,手里拿着模拟的录取通知书,笑得像盛夏的向日葵,明媚得刺眼,我把手机扔在一边,走到院子里,墙角的月季不知什么时候悄然绽放,粉红色的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雨珠,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像极了那些破碎又重圆的希望。

突然想起小时候,奶奶教我种月季时的情景:“种花不能急,要把根埋深了,慢慢等,它总会开的。”奶奶的手布满老茧,却异常灵巧,她一边说,一边示范着如何培土、浇水,眼神里满是笃定,那一刻,我仿佛明白了什么,人生亦如种花,急不得,也躁不得。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一片无垠的向日葵花海里,每朵向日葵的花盘上都写着不同的分数:560,568,582,620……风一吹,向日葵轻轻摇晃,那些数字像被赋予了生命般,化作彩蝶翩跹而起,最后聚成一行温暖而有力量的字:“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醒来时天还没亮,房间里弥漫着黎明前特有的清冷,我打开笔记本,在“西南大学”旁边画了一朵小小的向日葵,花瓣有些歪斜,却努力向上生长,然后在下面写下一行字:“如果这次没考上,就复读,再战一年。”字迹坚定,像是在与自己立下契约。

后来,高考成绩出来了:575分,比估分高了15分,虽然还是没够到西南大学的线,却被一所省属重点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录取了,开学那天,我收拾行李,看到那本估分笔记本,里面夹着一片干枯的月季花瓣,边缘微微发黄,却依然保持着绽放的姿态,像一枚时间的勋章,记录着那个夏天的挣扎与成长。

2017年的夏天,没有我想象中的狂欢,也没有预想中的落寞,它只是静静地流淌过,在那张被反复修改的估分表上,我第一次真正明白:人生不是一道有标准答案的考题,每一个被橡皮擦改写的痕迹,每一个不确定的数字,每一次看似失败的尝试,都在教会我们如何在褶皱里看见光,如何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如何在不确定中,种下确定的种子。

就像窗外的梅雨,终会停歇,而阳光,也总会穿过厚厚的云层,温柔地照在那些努力生长的种子上,静待花开。

2017高考数学江西卷,2017高考数学江西卷答案解析
« 上一篇 5小时前
2017高考语文i卷,2017高考语文卷二满分作文
下一篇 »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