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内蒙高考卷,2017年内蒙古高考试卷
《草原答卷》
《草原答卷》
2017年的盛夏,内蒙古的草原被烈日炙烤得滚烫,空气里弥漫着青草与泥土被晒干后特有的焦香,牧民巴特尔家的羊群,正慵懒地散落在额尔古纳河畔,它们低着头,用细密的牙齿一遍遍梳理着丰美的牧草,发出“沙沙”的轻响,河的对岸,俄罗斯的村庄在氤氲的热气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幅被岁月浸润得微微褪色的油画,静谧而悠远,巴特尔蹲在蒙古包的阴影里,用粗糙的袖口揩去额角不断渗出的汗珠,但他的目光并未停留在眼前的安逸,而是穿透了羊群,投向那条与天相接的地平线——两百公里外的县城考场,他的女儿萨仁,正伏在课桌上,执笔为一场可能改变命运的语文考试,奋笔疾书。
那张试卷的作文题,赫然写着八个大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八个字,常年与牛羊、草场打交道的巴特尔来说,像是隔着一层薄雾,有些模糊而遥远,他不懂这些时髦的、写在文件里的词句,但他心里有杆更准的秤,额尔古纳河的粼粼波光,是滋养了他们家族三代人的生命之源;河岸边的无边绿意,是羊群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他至今记得去年冬天的景象,邻村的牧人为了追逐眼前的“金山”,盲目扩大羊群数量,让草场不堪重负,当春风吹过,本应返青的草地却露出了大片大片的黄褐色,沙化的土地像一块丑陋的伤疤,羊群饿得慌不择路,连草根都啃食殆尽,那场景,不像温顺的羊,倒像一群在荒原上游荡的、饥饿的孤狼,邻村的牧人只能牵着瘦骨嶙峋的羊群,黯然迁往更远的、未知的草场,而巴特尔家,因为恪守着祖辈传下的轮牧古训,让每一片草场都有休养生息的机会,羊群反而比往年更加膘肥体壮,羊毛在市场上能卖出令人满意的好价钱。
当萨仁风尘仆仆地回到家时,夕阳正将整片草原点燃,染成一片壮丽的金红,她手里紧紧攥着那张试卷,平日里明亮的眸子却蒙上了一层愁云。“阿爸,”她的声音有些低落,“作文题是环保的,我写的是咱们家的草场,可老师说……立意不够高。”巴特尔接过试卷,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他认识的字不多,目光只是茫然地扫过,当他的指尖划过最后一段话时,却像被一股电流击中,猛地停住了:“额尔古纳河的水,是草原流淌的血脉;草场的绿,是牧民守望的眼睛,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世代扎根的根。”
“这还不够高吗?”巴特尔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解的沙哑,他用布满老茧的手指,小心翼翼地摩挲着那行字,“你看,河对岸的俄罗斯邻居,从不让羊群去喝河里的水,他们说,水要干干净净的,鱼才能活,草才能长,咱们祖上,不也一直这么念叨吗?城里的读书人也终于想明白了。”萨仁愣住了,她怔怔地看着父亲,仿佛第一次认识他,她绞尽脑汁,试图用宏大而时髦的“环保大道理”去迎合阅卷老师的期待,却未曾想过,在她眼中那些朴素的、甚至有些“老土”的生活常识,在父亲这里,竟是与天地共生的智慧。
那一晚,蒙古包里的酥油灯亮了很久,灯火将父女俩的身影投在洁白的毡墙上,拉得很长,巴特尔给萨仁讲起了许多她早已听腻的“老故事”,他说,小时候跟着爷爷在额尔古纳河撒网捕鱼,每次捞到小鱼,爷爷总会小心翼翼地放回水里,拍拍他的头说:“娃,放它回去,鱼妈妈会哭的。”他说,奶奶每年都会特意留出一片最肥美的草场,从不让羊群去打扰,等到秋草枯黄,新芽萌发时才开放,她说:“羊也得尝尝春天的鲜儿,它们心里有数。”这些曾被认为是“老掉牙”的絮叨,此刻却像草原上璀璨的繁星,一颗颗落入萨仁的心湖,激起圈圈涟漪,照亮了她思想的盲区。
成绩揭晓时,萨仁的作文果然得了满分,老师在评语里写道:“用最真挚的乡土情感,诠释了最深刻的生态文明。”巴特尔把这张写满赞誉的评语工工整整地贴在蒙古包最显眼的墙上,旁边是萨仁小时候用蜡笔画的、七扭八歪的羊群,他凝视着墙上稚嫩的图画与隽秀的文字,忽然间彻悟:那张试卷上承载的,早已不只是一个女儿的分数,更是一份来自草原的、关乎未来的庄严答卷。
额尔古纳河畔的草场依旧郁郁葱葱,巴特尔家的羊群一年比一年壮实,萨仁也如愿考上了大学,学的正是她热爱的环境科学,她时常从遥远的城市给阿爸打电话,电话那头,她兴奋地讲述着草原生态保护的新技术、新方法,如何科学地划分轮牧区,如何利用遥感监测草场变化,如何让牧民的生活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能收获真正的“金山银山”,巴特尔听不懂那些复杂的术语,但他听懂了女儿话语里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盼,他用力地点着头,在电话这头憨厚地笑着,他知道,女儿正在用知识,为这片他深爱了一辈子的草原,描绘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草原上的风,依旧不知疲倦地吹拂着额尔古纳河,也吹拂着那张曾经写满困惑与顿悟的试卷,那些文字,早已超越了纸张的载体,它们像牧民精心撒下的草籽,深深扎根于草原的沃土,在时光的浇灌下,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片片充满希望的、崭新的绿意,而这,或许就是2017年的夏天,那场高考作文题,为这片辽阔草原,献上的一份最动人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