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我和高考有个约会,我和高考有个约会作文800字

教育 2个月前 (08-08) 914

《高考:一场与理想的十年之约》

【序章:未启封的约定】 2008年9月1日,我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第一次听见班主任用红笔在黑板写下"高考"二字,那个夏末的蝉鸣中,我握着铅笔在练习本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约"字,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2018.6.7",这个被时光浸染的约定,在小学毕业典礼的相册里泛黄,却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往后十年的晨昏里生根发芽。

【第一章:约会的序曲(2013-2015)】 初中班主任王老师总爱说:"中考是高考的预科班。"彼时的我尚不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初二那年,她把我的作文本批注得密密麻麻:"文字要有温度,但也要有棱角。"这句话如同钥匙,开启了认知世界的另一扇窗,我开始在图书馆角落的座位上,用《百年孤独》的边角料垫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在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里寻找数学压轴题的解题灵感。

初三的物理竞赛失利成为转折点,当我攥着省赛三等奖证书在操场狂奔时,教导主任陈老师递来矿泉水:"失败是高考给的模拟考题。"这句话让我在月考失利后,开始用错题本建立"错题银行",每个错误都标注着"利息"——比如将"速度"与"速率"混淆的题目,三个月后竟出现在模拟考中。

【第二章:约会的变奏(2016-2017)】 高一时在全市联考中跌出前十名,我躲在空教室里用手机播放《国家宝藏》的纪录片,当看到曾侯乙编钟的铸造工艺时突然顿悟:高考不是独木桥,而是交响乐,我开始组建"错题交响乐团",把数学函数图像比作小提琴的颤音,英语完形填空当作钢琴的琶音练习,这种跨学科思维让我的理综成绩在半年内提升了37分。

高二暑假的"百日誓师"上,校长播放了钱学森归国航班的录音:"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这句话被我用透明胶带贴在书桌右上角,旁边是物理老师手写的傅里叶变换公式,那个夏天,我每天清晨五点半到校,用《时间管理矩阵》将晨读分为"重要紧急"和"重要不紧急"两块,发现效率提升了200%。

【第三章:约会的重奏(2018-2019)】 高三的寒假,我在市一中的穹顶报告厅里看到"高考"二字的全息投影,物理老师指着星空说:"高考就像天体运行,每个公式都是轨道参数。"这句话让我开始用航天动力学思维解导数题,将空间向量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类比,最终在高考中取得物理满分的成绩。

最难忘的是2019年3月的模考失利,当我把数学试卷揉成团扔进垃圾桶时,班主任李老师默默捡起试卷,指着大题第21题的解题过程:"你看,这个辅助线的画法,像不像《清明上河图》的构图?"这个发现让我在后续的复习中,用艺术思维重构了立体几何的知识体系,最终在高考中取得数学149分的成绩。

【第四章:约会的终章(2020-2021)】 疫情时代的备考充满变数,2020年3月居家隔离期间,我发明了"云自习室"系统:每天凌晨5点,与全省237名考生在腾讯会议同步开麦背单词,2021年1月,当全国高考延期到7月时,我在社区做防疫志愿者的间隙,用《时间折叠理论》重新规划复习计划,将《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拆解为"碎片化知识胶囊"。

高考当天,我在语文作文《与__有个约会》的题目旁画了个笑脸,当写作文时,突然想起初中时在作文本上画的那个"约"字,此刻笔尖流淌的文字,竟与十二年前那个稚嫩笔迹遥相呼应,英语阅读理解最后一题,时间胶囊"的论述,让我想起疫情中与考生们共同封存的青春。

【终章:永恒的约会】 2021年6月25日18:00,我收到高考成绩697分的短信,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手机相册里自动生成的"十年成长轨迹图":从小学时的38kg到高考时的52kg,从错题本第1页的"不会解三角函数"到最后一页的"导数压轴题满分",从最初的月考300分到最后的全省前0.3%。

如今站在大学图书馆的落地窗前,看着夕阳把"高考"二字镀成金色,突然明白这场约会的真谛:它不是终点站,而是人生坐标系的原点,那些在错题本上反复推敲的深夜,在模拟考中跌倒又爬起的清晨,与全省考生共同书写的防疫誓言,都在构建着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对知识的热忱、对成长的执着、对时代的回应。

【后记:永不落幕的约会】 2023年教师节,我作为优秀毕业生回到母校,在"高考十年之约"展览中看到当年的错题本,展板上写着:"真正的约会,是让每个今天都成为与理想的重逢。"如今我的书桌上摆着《时间简史》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窗台上种着当年在高考考场外捡到的蒲公英,每当春风吹过,那些带着露水的种子,就会飘向更远的远方——那里有未完待续的约定,有永远鲜活的青春。

(全文共计1872字)

高考核心考点解析,高考核心考点解析历史
« 上一篇 2个月前 (08-08)
高考机器人 江苏数学,机器人做高考数学
下一篇 » 2个月前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