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7高考历史答案,江苏2017高考历史答案解析
江苏2017高考历史试题解析与备考启示——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命题趋势研究
试题结构分析:多维考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为考查主线,构建了"3+1"题型体系(3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试卷共30题,涵盖选择题15道(40分)、材料解析题3道(60分)、选修题2道(20分),总分为120分。
(一)选择题模块:基础能力与思维进阶的双重检测 首道选择题(单选1)以"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辨析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不同文化特征,考查对考古学文化内涵的理解,这道题巧妙融合了"文明起源"与"文化比较"两大考点,既检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考察跨时空对比分析能力。
材料解析题部分(第25题)聚焦"明清之际西学东渐",通过《几何原本》中译本序言与《坤舆万国全图》等原始史料,设置"比较分析""影响评价""价值判断"三重设问,这种"史料链"设计要求考生在辨析原始材料真伪的基础上,构建完整的历史认知图式,充分体现"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要求。
(二)主观题突破: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融合 选修题(第29题)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为载体,通过"纵向对比(1895-1919)-横向比较(轻工业与重工业)-综合评析(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三维设问,引导考生运用"工业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等核心概念,培养历史解释能力,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辩证分析,正是唯物史观在微观经济史中的具体运用。
(三)命题创新点:跨学科整合与时代特征凸显 试卷特别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如第24题将"一带一路"倡议与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要求考生分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代倡议的异同,这种"古今对话"的命题思路,既考查了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又引导考生理解国家战略的历史逻辑。
参考答案详解与解题方法论 (一)客观题解题策略 1.时空定位法:第7题"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判断题,通过建立"1492-1522"时间轴,快速锁定"商业革命"与"殖民扩张"的核心影响。 2.关键词捕捉法:第12题"宋代海外贸易"选择题,抓住"市舶司""市船司""市舶务"等制度性关键词,准确对应"市舶司"专属海外贸易的考点。 3.排除干扰项原则:第15题"明清人口增长"选择题,排除"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等非直接因果关联选项,锁定"小冰期气候缓解"正确选项。
(二)主观题答题规范 1.史料解析三步法:
- 原文精读(提取关键信息)
- 背景还原(时空定位与事件关联)
- 逻辑构建(因果链/影响链分析) 如第25题解析《坤舆万国全图》时,需说明其"世界地图"性质、绘制者罗盘使用方法、与西方地图的异同比较等。
历史解释答题模板: "现象描述(史实)→本质分析(规律)→价值判断(影响)→现实启示(联系)" 以第29题为例: "(现象)19世纪末民族工业短暂春天(1895-1911) (本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特征(外资挤压与官僚垄断) (影响)奠定工业基础但未能突破(资本薄弱、技术落后) (启示)改革开放后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三)易错点警示 1.概念混淆:将"重商主义"与"自由贸易"政策混为一谈 2.时空错位:误判"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时间顺序 3.因果倒置:将"技术革新"视为"明清海禁"解禁的主因 4.评价失衡:对"闭关锁国"政策简单否定,忽视历史条件制约
命题趋势解读:2017-2023年备考启示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持续深化 2017年试题已显露出2020年新课标改革的端倪,如: 1.强化"历史解释"占比(从2014年的25%提升至2017年的30%) 2.增加"家国情怀"相关题目(选修题占比达20%) 3.跨学科整合题年增2道(2017年首次出现历史地理综合题)
(二)命题特点演变轨迹 1.材料载体多元化:2017年使用考古报告(15%)、外交文书(20%)、统计图表(30%)等新类型史料 2.设问方式立体化:从单一"列举"转向"比较-分析-评价"递进式设问 3.区域研究深化:新增"长三角工业遗产""大运河文化带"等本土化命题点
(三)2023年备考重点建议 1.构建"三维知识网络":
- 纵向:文明演进脉络(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 横向:同一时期中外对比(如郑和下西洋vs地理大发现)
- 立体:经济-政治-文化互动关系(以明清白银货币化为例)
提升史料处理能力:
- 掌握12种常见史料类型(如敦煌文书、明清档案、西欧市政记录)
- 练习"史料互证法"(如通过《马可·波罗游记》与元上都遗址考古报告对照)
关注前沿命题方向:
- 全球史视角(如"丝绸之路与欧亚文明交流")
- 环境史维度(如"明清小冰期与农业政策调整")
- 社会主义发展史(如"中国共产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典型例题深度剖析(以2017年真题第25题为例)呈现 材料一: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1567)局部 材料二:王锡琛《几何原本》序言(1607) 材料三:万历《大明会典》卷六"市舶司"条
(二)解题步骤 1.基础信息提取:
- 首幅世界地图,标注欧洲、非洲、亚洲主要国家
- 介绍《几何原本》翻译背景,强调"西学东渐"
- 规定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的规章制度
历史逻辑梳理:
- 16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大发现→技术传播→科学著作引入→贸易制度调整
- 16-17世纪:中国海禁政策与西方殖民扩张的并存与碰撞
设问精准应答:异同(异:世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