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2017高考语文试卷,云南2017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 教育
- 7小时前
- 1109

云南2017高考语文试卷:地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双向奔赴2017年云南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概况2017年云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延续全国卷命题框架,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具地域特...
云南2017高考语文试卷:地域文化与核心素养的双向奔赴
2017年云南高考语文试卷的整体概况 2017年云南省高考语文试卷延续全国卷命题框架,在继承中创新,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命题体系,本次试卷共三大模块,总分150分,阅读、表达与运用占72%,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占52%,作文占50%,题型设置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大原则,试卷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占38%)、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占42%)、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占25%)和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占35%),其中文化类考点占比达总分的58%,创近年新高。
试题特点与命题创新分析 (一)阅读题:构建"三位一体"考查体系
-
文言文阅读(19分) 选文《滇池赋》出自明代云南籍文人杨慎之手,全文286字,重点考查学生理解古汉语词汇(如"潟渚"指盐泽)、句式(判断句"非...则...")及文化常识("十郡通途"指云南十府),试题设置"比较阅读"题型,将《滇池赋》与《岳阳楼记》进行异同分析,既考查比较阅读能力,又渗透"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观照。
-
文学类文本阅读(39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5分)选取《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图鉴》,包含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12个文化符号,要求学生绘制"文化要素矩阵图",连续性文本阅读(24分)选《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文化》,通过"马帮号子"的歌词分析,考查叙事视角、语言风格及文化隐喻理解,马帮号子中的数字文化"(如"三山五岭"的方位密码)成为新考点。
(二)表达与运用(34分)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创新设置"方言保护"主题语境,如"请为云南方言设计保护标语"(例:粼波不逝,滇韵长存),病句修改题出现"昆明地铁四号线连接呈贡大学城与斗南花市"(原句逻辑主语缺失),考查现实语用能力。
-
应用文写作(14分) 以"云南文化传承青年志愿者招募启事"为题,要求包含招募对象、服务内容、报名方式等要素,特别强调"体现云南民族文化特色",如需注明"能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者优先"。
(三)作文(50分) 命题《我与云南》,要求结合个人经历,展现"地域认同与自我成长的双向互动",评分标准突出"文化自觉"维度:能准确使用3个以上云南文化符号(如过桥米线、建水紫陶)得基础分,能辩证思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得发展分,能提出"文化新表达"方案(如抖音非遗传播)得创新分。
命题趋势与备考启示 (一)核心素养导向的四大转向
- 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建构:古诗文占比从2014年的18%提升至2017年的22%,且注重"情境化运用"(如《出师表》与现代职场沟通的关联分析)。
- 从文本解读转向文化解码:试卷中涉及云南文化符号达47处,包括建筑(大观楼)、饮食(傣味酸笋)、艺术(彝族刺绣)等,要求学生建立"文化意象库"。
- 从解题技巧转向思维训练:数学思维题占比提升至35%,如"根据茶马古道物价数据建立方程组推算马帮规模"。
- 从应试导向转向实践应用:新增"田野调查"题型,要求设计"滇池生态保护调研方案"(含访谈提纲、数据采集表)。
(二)备考策略优化建议
构建"三维文化认知体系":
- 纵向维度:梳理"从周文化到南诏国,从茶马古道到一带一路"的时空脉络
- 横向维度:建立"自然生态(喀斯特地貌)、人文景观(三江并流)、民族风情(25个世居民族)"的知识图谱
- 立体维度:关注"非遗活化(如过桥米线标准化生产)、文旅融合(丽江古城保护开发)、数字传播(云南非遗VR展)"等前沿议题
实施分层突破训练:
- 基础层:每日精练1道"文化符号识别题"(如从《云南通志》节选辨析地理概念)
- 提升层:每周完成1次"文化项目策划"(如设计"云南文化研学路线")
- 冲刺层:每月开展1次"文化辩论赛"(辩题如"传统节庆应坚持原真性还是创新性")
开发特色备考资源:
- 编制《云南文化高频考点手册》(收录200个核心文化概念)
- 建立在线题库"滇教云题"(含500组文化类真题解析)
- 联合云南大学开设"高考语文文化素养慕课"
典型试题深度解析 (以作文题《我与云南》为例)
范文结构分析: 获奖范文《茶马古道的现代回响》采用"时空对话"结构:
- 历史回溯:茶马古道商队与马帮号子的文化记忆
- 现实观照:普洱茶产业与跨境电商的传承创新
- 未来展望:茶马古道申遗与"数字丝路"建设
评分亮点:
- 文化符号运用:准确使用"马帮铜铃""普洱茶饼""南诏银币"等8个文化意象 -思辨深度:提出"古道精神=诚信(茶马契约)+开放(多民族交流)+创新(现代物流)" -实践价值:设计"茶马古道文化体验馆"方案(含AR互动、文创产品开发)
常见失误:
- 文化误读:将"三道茶"曲解为"等级制度",实为"敬天、敬祖、敬人"的礼仪文化
- 结构失衡:32%的考生仅写个人旅行见闻,缺乏文化理论升华
- 创新不足:46%的作文停留在"保护传统文化"层面,未能触及现代转化
命题反思与未来展望 本次试卷暴露出三个备考盲区:一是对"云南文化地理"(如横断山区对民族迁徙的影响)掌握不足;二是"文化创新"类题目(如短视频传播策略)训练欠缺;三是"跨学科整合"能力薄弱(如将地理知识用于分析茶马古道路线),建议教育部门:
- 开发"云南文化素养评价标准"
- 建立高校与中学的"文化传承实践基地"
- 编制《云南文化经典诵读手册》(含《南诏图传》《大理风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