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郑高考2017,南郑高考2025第一
《秦巴山脊的笔迹》
2017年的盛夏,南郑一中的梧桐叶在蝉鸣的喧嚣中卷了边角,高三(7)班的教室后墙,"距高考还有30天"的红色倒计时牌被粉笔灰染得斑驳陆离,最后一排靠窗的林默总在数学课上悄悄调整眼镜架的角度,阳光透过镜片在他摊开的错题集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二次函数的抛物线蜿蜒曲折,竟与窗外汉江在暮色中若隐若现的轮廓惊人地相似。
当林默合上笔盖的瞬间,窗外的蝉鸣突然戛然而止,仿佛整个世界都屏住了呼吸,这是他第三次坐在这间考场,前两次的准考证号码还用铅笔淡淡地写在桌角,像两道浅浅的刻痕,诉说着曾经的失落,监考老师走过他身边时,试卷油墨的气味混合着淡淡的汗香涌进鼻腔,让他想起三年前第一次模拟考后,父亲蹲在田埂上抽烟的身影,烟蒂在暮色里明明灭灭,恰似母亲那总在阴雨天隐隐作痛的老寒腿,时好时坏,牵动着全家人的心。
教室后排的陈晓晓正用指甲轻轻掐着手心的月牙纹,仿佛在解读某种神秘的命运密码,她的保温杯里泡着大片的黄芪,这是班主任特意为每个备考女生准备的"精神补给",父亲骑着那辆老旧的摩托车送她来考场时,车斗里的竹筐里整齐地码放着二十四个土鸡蛋,蛋壳上还沾着泥土的气息。"吃了聪明,就像你小时候把生鸡蛋蘸白糖吃一样。"父亲黝黑的脸上挤出一个朴实的笑容,她摸了摸口袋里的护身符,那是奶奶用一块褪色的红布缝制的,里面裹着灶台的灰烬、几粒饱满的米,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是奶奶用歪歪扭扭的字体写的"囡囡莫怕,奶奶在家等你"。
数学考试结束的铃声像一道惊雷,划破考场的寂静,林默盯着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发愣,那道题的图形线条起伏,竟与秦巴山脉的走势图如出一辙,他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说过,汉江就从这片群山中发源,带着山间氤氲的晨雾一路向东,奔向更广阔的世界,走廊里瞬间挤满了人声鼎沸的考生,陈晓晓的保温杯盖子不小心掉在地上,当它滚到林默脚边时,他看见杯底沉淀的黄芪根舒展着,像老树虬结的根须,沉默而有力。
下午的文综考场里,林默在答题卡上写下"一带一路"的答案时,笔尖突然凝滞,上周班会课,班主任用红笔在黑板上画了个饱满的圆,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就像这圆上的点,散落在南郑的角角落落,但高考会把你们串成线,连接成更广阔的天地。"窗外的凤凰花落了满地,鲜红的花瓣铺陈开来,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把整个燥热的夏天都染成了热烈而明媚的红色。
最后一门英语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林默走出考场,一眼看见父亲站在那棵老槐树下,那辆二八大杠的自行车被晒得发烫,车座上垫着块洗得发白的旧毛巾,父亲从怀里掏出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三个刚出锅的菜包子,热气把塑料袋顶出小小的鼓包,仿佛在宣告着某种温暖的期盼。"你妈说,吃了包子,就能把分数'包'住。"父亲的声音有些发颤,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系带往下淌,在水泥地上洇出深色的圆点,像一个个沉默的句号。
陈晓晓在考场门口遇见了来接她的母亲,母亲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手里攥着把蒲扇,有一下没一下地扇着,看见女儿时,母亲突然从布袋里掏出一双崭新的布鞋,鞋底用白线精心纳着"金榜题名"的图案,针脚细密而整齐。"你奶奶连夜赶出来的,说穿着它,走路稳当,就像她当年送你爸爸去赶考时一样。"母亲的声音哽在喉咙里,像被汉江的水汽打湿了的棉线,柔软而坚韧。
暮色如墨,缓缓漫过汉江时,南郑一中的校门口已经挂起了"热烈祝贺我校学子取得优异成绩"的横幅,红字在晚风中微微摇晃,像是在向这个夏天致敬,林默推着自行车走过空旷的操场,看见墙上那张倒计时牌已经被撕得只剩一个孤零零的"0"字,月光如水,静静洒在错题集上,那些曾经让他头疼欲裂的公式定理,此刻竟像山间的溪流,在纸面上蜿蜒流淌,显得如此平静而温和。
许多年后,林默在省博物馆的展厅里偶然看见一张泛黄的报纸,那是2017年南郑高考特刊,照片里,一群穿着校服的少年站在梧桐树下,背景是爬满常青藤的教学楼,他们的笑容灿烂得如同那个夏天的阳光,林默驻足良久,突然想起那个蝉鸣不止的夏天,试卷的油墨味、父亲身上的汗味、陈晓晓保温杯里飘出的淡淡黄芪香,还有那些在秦巴山脊上刻下的深深笔迹,都化作了时光琥珀里,永不褪色的青春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