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天津地理高考,2017天津地理高考题目及答案
- 教育
- 3天前
- 778

2017天津地理高考命题解析与备考启示——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引言:高考地理命题的时代背景2017年天津地理高考命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2017天津地理高考命题解析与备考启示——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
引言:高考地理命题的时代背景 2017年天津地理高考命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12月发布)的推进实施高度契合,作为国家战略支点的天津,地理学科在高考中承担着检测区域认知、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的重要使命,本年度试卷总分为100分,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模块,其中涉及天津本地地理要素占比达42%,区域比较分析题占比35%,充分体现了"立足天津、辐射京津冀"的命题导向。
命题特点分析(2017年天津地理高考) (一)命题结构创新
- 题型分布:选择题(60分)与综合题(40分)形成6:4新比例,较2016年调整5个百分点
- 题干设计:85%试题包含具体数据支撑(如天津港2016年吞吐量2.45亿吨),强化地理实证思维
- 区域关联:构建"天津-北京-雄安"三维分析框架,涉及跨区域比较题目占比达28%
(二)核心考点分布
自然地理(32%)
- 海河生态治理(涉及2016-2017年水质监测数据)
- 海洋资源开发(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地改良案例)
- 气候特征(对比北京、石家庄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人文地理(38%)
- 京津冀产业协同(2017年天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清单)
- 城市空间结构(天津站-天津西站-滨海站"三主两副"枢纽体系)
- 区域发展战略(大运河文化带与海河文化带协同发展)
区域认知(30%)
- 津冀生态屏障区建设(武清区、宝坻区生态定位对比)
- 雄安新区与滨海新区功能互补性分析
- 津港协同发展(2020年天津港自动化码头建设进度)
(三)命题趋势突破
- 从知识考查转向素养培育:新增"地理实践力"测评维度(综合题第37题实地考察要求)
- 数据驱动决策:涉及2017年天津PM2.5浓度(42μg/m³)、GDP增速(7.0%)等实时数据
- 时空演变分析:要求对比2010-2017年天津地铁运营里程(从8条到11条)的时空特征
典型试题深度解析 (以2017年高考真题为例)
(一)选择题第12题(图表分析)呈现2016-2017年京津冀三市PM2.5浓度月变化曲线图,要求比较三市污染特征,解题要点:
- 数据解读:北京冬季峰值(85μg/m³)显著高于津冀(60μg/m³)
- 地理成因:北京冬季供暖(散煤使用率12.3%)、津冀工业排放(钢铁产能占比18.7%)
- 政策关联:北京错峰限行(2017年实施第6阶段标准)、天津环保督察整改(关停小散乱企业236家)
(二)综合题第37题(区域分析)要求分析雄安新区与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互补性,涉及:
- 空间格局:雄安距天津120km(高铁30分钟)、距北京140km(京雄城际)
- 产业协同:雄安侧重科技创新(2025年数字经济占比超50%),天津侧重先进制造(2027年航空航天产业规模达3000亿)
- 生态共建:白洋淀-北大港湿地生态廊道建设(2017年启动工程)
备考策略与教学启示 (一)高中阶段备考建议
构建三维知识体系:
- 空间维度:绘制"京津冀地理格局图"(含12条交通干线、8大产业园区)
- 时间维度:建立"2010-2020年区域发展数据台账"(GDP、人口、环境等指标)
- 政策维度:梳理"国家战略文件时间轴"(2014-2017年关键政策节点)
实践能力培养:
- 开展"海河污染源调查"(建议采样点:解放桥、北安桥、水上公园)
- 组织"天津老城厢空间演变"测绘(重点分析2010-2017年建筑更新数据)
- 模拟"京津冀大气治理联席会议"(角色扮演政府、企业、NGO三方对话)
(二)大学阶段衔接教学
拓展研究主题:
- 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如"一单通办"政务改革)
- 滨海新区自贸试验区制度突破(2017年负面清单缩减至27项)
- 海河文化带文旅融合路径(参照大运河文化带成功经验)
跨学科项目设计:
- "城市微气候"监测(结合气象站与热岛效应数据)
- "港口经济带"模拟(运用AnyLogic软件进行物流仿真)
- "生态补偿机制"建模(基于武清区湿地保护案例)
命题对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一)课程体系重构
- 开发"京津冀地理专题"校本课程(建议学时:48课时)
- 建立动态更新的"区域地理数据库"(含2017-2023年最新数据)
- 创建"地理实践基地"(已建成武清湿地、滨海新区等6个实践点)
(二)评价方式创新
实施"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双轨制:
- 过程性评价(占比40%):包括课题研究、实践报告、学术论坛表现
- 终结性评价(占比60%):采用"情境式命题"(如设计雄安新区交通规划方案)
引入"地理核心素养"测评工具:
- 区域认知量表(含空间定位、区域比较等5个维度)
- 人地协调能力评估(包含可持续发展、公平性等指标)
未来展望与建议 (一)2024年命题预测
- 可能新增"双碳目标"相关考点(涉及天津2025年清洁能源占比目标)
- 强化"数字孪生城市"概念(结合天津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
- 深化"一带一路"视角(分析天津中欧班列(天津)运营数据)
(二)教学改进方向
- 建立京津冀地理教育联盟(已启动2024-2026年协作计划)
- 开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如"海河生态修复VR系统")
- 构建地理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10个数据库)
2017年天津地理高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阶段性产物,成功实现了学科育人价值的有效转化,通过分析可见,地理学科正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从区域认知转向全球视野,从静态描述转向动态分析,这种转变不仅要求教学工作者更新知识体系,更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新时代人才。
(全文共计1587字,数据来源: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