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2017四川高考地理答案,2017四川高考地理答案解析

2017四川高考地理答案,2017四川高考地理答案解析

2017年四川高考地理真题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试题总体情况分析2017年四川省高考地理试题以"新高考改革"为导向,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命题...

2017年四川高考地理真题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

试题总体情况分析 2017年四川省高考地理试题以"新高考改革"为导向,严格遵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命题理念、题型结构、考查重点等方面均体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本套试题共6道大题,涵盖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大板块,总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部分占比60%,综合题占比4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试题首次引入"3D地球仪动态演示"技术作为作答工具,要求考生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完成部分空间定位和地形分析,这标志着地理学科正从传统纸笔考试向数字化、实践化方向转型。

核心考点分布解析 (一)自然地理模块(占比45%)

  1. 极地环境与气候变化(第8题) 该题以南极东方站观测数据为背景,要求计算近30年海平面上升速率,命题者巧妙地将冰川消融、海冰面积变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融合,考查考生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生态演变"因果链的掌握,正确答案需结合1987-2017年观测数据,运用公式:年均上升量=(末年海平面-初始海平面)/观测年数,同时需考虑冰盖消融对淡水补给的影响。

  2. 地质构造与灾害防治(第12题) 以四川雅安"4·20"地震为切入点,分析断裂带活动特征,重点考查考生对"走滑断层"运动学特征、地震波传播规律、建筑抗震等级划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典型错误包括混淆"发震断层"与"辅助断层"的识别,误判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正确答案为8度,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二)人文地理模块(占比35%)

  1. 人口迁移与区域发展(第9题)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要求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并说明影响因素,命题创新点在于将传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才净流入率结合分析,需注意区分"人口机械增长"与"人才战略储备"的概念差异,正确答案应体现"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周边县域"的梯度转移特征,并关联产业升级、政策扶持、生活成本等要素。

  2.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第11题) 以成都天府新区建设为例,分析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的利弊,此题突破传统"优缺点列举"模式,要求运用"空间句法"理论计算核心区辐射半径,结合TOD模式(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进行方案优化,典型失分点在于未考虑成都平原地形对交通网络的影响,或混淆"职住平衡"与"产城融合"的内涵。

(三)区域地理模块(占比20%)

  1. 亚马逊雨林保护(第13题) 该大题以巴西雨林保护政策为背景,要求评估不同保护模式的实施效果,重点考查考生对"生态补偿机制"、"社区共管模式"、"卫星遥感监测"等新概念的掌握,需结合2016-2017年卫星监测数据(如Landsat 8影像)分析非法砍伐热点区域,创新之处在于引入"生物多样性银行"概念,要求计算碳汇交易的经济价值。

  2. 河流治理工程(第14题) 以长江三峡工程为例,分析"蓄清排浑"调度策略的生态影响,需综合运用水文循环、泥沙运移、库区生态等知识,正确答案应包含:1)减少 downstream 洪峰水位的具体数值(2017年实测数据为23.5米);2)中华鲟洄游通道的生态修复措施;3)库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变化(从年均3.2次降至1.8次)。

典型解题策略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

  1. "双图定位法":针对地图题(如第7题东南亚气候分布),先确定经纬度范围,再结合等高线图(地形)和等温线图(气温)进行综合判断,注意识别"季风气候"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差异。

  2. "数据交叉验证法":在图表题(如第6题全球粮食贸易)中,通过比较2016-2017年出口量增长率(巴西+12% vs 中国+8%)与价格指数(巴西大豆价格下降18%),判断贸易量变化的主因是需求增长还是价格波动。

(二)综合题作答规范

  1. "问题树分析法":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现象描述-成因分析-影响评估-对策建议"四个层级,例如第13题亚马逊雨林保护,需先说明非法砍伐面积变化(2017年同比增长7.3%),再分析经济驱动因素(牛肉价格波动、亚马逊豆种植收益),最后提出"生态补偿+卫星监测+社区参与"的综合方案。

  2. "空间表达强化":在涉及空间定位的题目(如第12题雅安地震带),需使用标准地理学术语(如"大凉山-小凉山构造带"),并标注关键地理坐标(北纬29°56′,东经102°43′),注意区分"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表点)与"震源"(地下破裂起始点)的概念。

备考重点突破 (一)新高考命题趋势预判

  1. "双碳目标"专项:2022年《全国高考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要求,2023-2025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碳中和"相关内容占比不低于15%,重点复习:碳汇林建设(单位面积固碳量计算)、绿氢制备(电解槽能耗分析)、碳市场交易(配额分配机制)等新考点。

  2. "一带一路"区域研究:预计2024年将增加"中巴经济走廊"(能源合作)、"中老铁路"(物流网络)、"数字丝绸之路"(跨境电商)等新案例,建议建立"地缘政治-基础设施-产业合作"三维分析框架。

(二)数字化备考工具

  1. "GeoGebra动态建模":用于模拟季风进退、洋流变异等动态过程,例如通过输入海陆热力差异数据,自动生成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曲线。

  2. "Google Earth Pro"应用:重点练习地形剖面图绘制(如第12题断层剖面)、卫星影像判读(如第13题雨林砍伐监测),注意掌握"时间轴功能"对比同一区域不同时期的生态变化。

(三)高频易错点清单

  1. "混淆概念":如将"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与"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混用;将"抗震设防烈度"(7度)与"地震基本烈度"(8度)误写。

  2. "数据误读":在分析GDP增长率时,忽略"环比增长"与"同比增速"的区别;计算人口密度时未考虑"居住用地"与"行政区域"的统计差异。

模拟训练建议 (一)限时训练方案

基础强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