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诗歌高考题,诗歌高考题目类型及答题步骤

教育 2小时前 1147

《墨痕里的星辰》

当六月的晨曦尚未铺满考场,高考的铃声已如惊雷般划破寂静,语文试卷上,"诗歌鉴赏"四个字赫然在目,恰似一粒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无数年轻的心头漾开圈圈涟漪,今年这道题的题目是《砚台上的星空》,要求考生结合诗歌意象与创作背景,剖析"砚台与星空"的隐喻关系,考场里,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时而如春蚕食桑,时而似细雨润物——那些被标准答案禁锢的思绪,正在方格稿纸的方寸之间,寻找着破茧而出的出口。

《砚台上的星空》这首诗并不长:"墨池倒悬银河影/石心沉潜北斗光/少年磨穿三更月/始信人间有玄黄",短短四句,却如同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千年文脉的密码,命题组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在AI写作泛滥的当下,要让年轻一代重新感受文字的温度,理解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无根的浮萍,而是需要沉潜下来,在砚台与星空的对话中,完成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构建。

砚台,这方寸之间的器物,自古便是文人精神的图腾,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以玉为砚能"辟邪魅",以陶为砚则"宜笔";到了唐代,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四大名砚"各擅胜场,砚台早已超越了实用功能,升华为文人风骨的象征,诗人将砚台比作星空,绝非简单的意象嫁接,而是暗合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古老智慧,砚池是墨的世界,墨迹是心的轨迹;星空是宇宙的镜像,星光是时间的刻度,当墨汁在砚台中缓缓旋转,倒映的何止是头顶的灯光,分明是历代文人对永恒的执着追问。

考生小林握着笔的手心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他想起祖父书桌上的那方旧砚,青黑色的砚台边缘布满细密的冰裂纹,恰似老人手背蜿蜒的青筋,祖父总说:"磨墨要慢,心要静,墨磨透了,字才有骨气。"那时他不解,只觉得是写字的规矩,直到去年冬天,他在祖父的旧书里发现了一叠泛黄的稿纸,上面是祖父年轻时写的诗,墨迹浓淡之间,清晰可见反复修改的痕迹——某个"愁"字被涂掉,换成了"忧",又最终改回"愁",旁边批注曰:"愁字带土,忧字无心,还是愁字好。"原来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一挥而就的潇洒,而是在砚台与星空的反复映照中,让文字长出灵魂的根须。

命题组的专家们显然深谙此道,他们特意在诗歌注释中提到,作者是在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获得灵感,那里曾封存着无数写经人的心血,他们在昏暗的洞窟里,以砚台为舟,以笔墨为桨,在文字的长河中摆渡,那些写在残破经卷上的文字,历经千年风沙,依然能让我们触摸到写经人指尖的温度——他们或许未曾见过真正的星空,却在砚台的方寸之间,构建了比星空更辽阔的精神宇宙。

小林忽然明白了"少年磨穿三更月"的深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习惯了碎片化阅读,习惯了即时反馈,却忘记了创作需要"磨"的功夫,就像砚台需要反复研磨才能出墨,思想也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闪光,他想起自己曾经为了应付作文,在网上抄了十几篇范文拼凑,结果被老师用红笔批注:"文字是衣裳,思想是血肉,没有血肉的衣裳,不过是华丽的空壳。"那一刻,他脸上火辣辣的,像被砚台上的墨汁溅到了,灼痛中带着醒悟。

窗外的阳光正好斜照在试卷上,"砚台与星空"的题目在光线下微微发亮,仿佛有了生命,小林深吸一口气,在稿纸上写下第一行字:"砚台是文人的星空,星空是文人的砚台。"他想起了祖父的那方旧砚,想起了莫高窟的写经人,想起了所有在时光长河里默默打磨文字的灵魂,原来真正的创作,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在砚台与星空的对话中,让文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墨痕里闪耀着永恒的星辰。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小林放下了笔,笔尖还带着墨水的温润,他知道,这场考试结束,但他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启程,就像那首诗里写的"始信人间有玄黄",真正的玄黄,不在试卷上,而在砚台与星空的永恒对话里,在每个愿意沉下心来打磨文字的人心中,走出考场,阳光正好,他仿佛看到无数文人的灵魂在星空下闪耀,他们的文字,就像砚台里的墨汁,千年不涸,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让墨痕里的星辰,永远照亮后人的路。

高考护考宣传,高考护考宣传标语
« 上一篇 2小时前
上海高考投档,上海高考投档线2025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