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深情抒怀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意思
- 诗词
- 6个月前
- 849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千古绝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更是以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杜甫的诗歌以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千古绝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更是以其“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深情抒怀,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篇。
公元759年,杜甫流离失所,辗转于四川、湖南等地,这一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消息传来,杜甫欣喜若狂,挥笔写下了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杜甫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王师北定中原日”,这句诗揭示了诗人在战乱年代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原地区一直是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在这里用“王师北定中原日”来形容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壮丽场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期盼。
“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在战乱年代,杜甫与家人分离,无法团聚,当他得知家乡收复的消息时,内心无比激动,这句诗中,诗人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这里的“乃翁”指的是诗人的父亲,诗人希望父亲在天之灵能够知道这个好消息,为自己感到骄傲。
在这首诗中,杜甫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家乡情怀和亲情情怀融为一体,展现了一个诗人宽广的胸襟和深沉的爱国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远离家乡,流离失所,突然收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不禁喜极而泣,这里的“剑外”指的是四川地区,诗人用“忽传”来形容消息的突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动。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看到家人因战乱而愁眉不展,此刻却因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而喜悦,这里的“漫卷诗书”意味着诗人放下手中的诗书,投身于喜悦之中。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因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而喜悦,决定放歌纵酒,庆祝胜利,这里的“青春作伴”意味着诗人将与家人一同返回家乡。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兴奋之余,计划从四川出发,穿越巴峡、巫峡,前往襄阳,最终抵达洛阳,这里的“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地名,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家乡情怀和亲情情怀,成为了千古绝唱,诗人杜甫以自己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家国情怀的壮丽画卷,让后人铭记那段历史,感悟家国情怀的真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诗人陆游的经典名句,出自他的《示儿》一诗,这短短的十四个字,蕴含着无尽的悲愤、遗憾与期望,它穿越了时空的长河,至今仍能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这句诗的背景是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金兵的侵略和国土的沦陷,陆游一生都渴望着能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他壮志未酬,在临终之际,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了子孙后代身上,希望他们在国家恢复中原之时,能够在祭奠自己的时候告知这个好消息。
“王师北定中原日”,这里的“王师”代表着南宋的军队,“北定中原”则是陆游心中最为殷切的期盼,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是中华民族的根之所在,当时却被金兵占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游深知,只有收复中原,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才能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他渴望着南宋的军队能够强大起来,能够驱逐金兵,收复失地,让中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家祭无忘告乃翁”,则体现了陆游对子孙后代的嘱托和期望,他希望自己的后人能够铭记自己的心愿,能够在国家实现统一的那一天,到自己的墓前祭奠,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自己,这种对子孙的期望,不仅仅是一种家族的传承,更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陆游深知,国家的命运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只有每一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国家才能有希望,民族才能有未来。
这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它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悲愤,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陆游一生都在为国家的命运奔波操劳,他积极主张抗金,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自己的建议和主张,他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南宋朝廷的软弱和妥协让他感到无比的失望和悲愤,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始终坚信,只要全国上下一心,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不仅是陆游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那个时代无数爱国志士的心声,在南宋时期,有许多像陆游这样的爱国诗人和将领,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激励着后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英语作文
下一篇:花园宝宝的温馨睡前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