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兴尽浅析,如梦令兴尽晚回舟下一句
本文目录导读: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如梦令一词屡见不鲜,它往往用以描绘一种梦幻般的意境,抒发诗人内心的感慨,而“兴尽”二字,更是如梦令中的灵魂所在,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悠然情怀,本文将就“如梦令·兴尽”的意思进行浅析。
如梦令
如梦令,词牌名,源于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其格式为七言绝句,上片四字,下片三字,共七字,如梦令一词,意蕴丰富,既有梦幻般的意境,又有离愁别绪的情感,在如梦令中,诗人常常以梦境为载体,抒发内心的感慨。
兴尽
兴尽,原指兴致消退,现多指事物达到高潮后逐渐衰落,在如梦令中,兴尽二字,往往暗示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如梦令·兴尽浅析
1、美好时光的留恋
如梦令·兴尽中的兴尽,往往暗示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在这段时光里,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但美好总是短暂的,当兴尽之时,诗人便感叹时光荏苒,美好时光如梦般消逝。
唐代诗人李白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诗人回忆起在溪亭度过的美好时光:“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诗中,兴尽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现实的无奈。
2、现实生活的无奈
如梦令·兴尽中的兴尽,也暗示着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在这段时光里,诗人或许经历了种种磨难,或许看透了世间的沧桑,当兴尽之时,诗人感叹世事无常,美好时光难再。
宋代词人晏殊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诗人感叹现实生活的无奈:“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兴尽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3、超脱尘世的悠然情怀
如梦令·兴尽中的兴尽,还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悠然情怀,在这段时光里,诗人或许看透了世间的纷扰,或许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当兴尽之时,诗人以超然的心态面对生活,感叹世事如梦。
唐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诗人以超脱的心态面对生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诗中,兴尽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超脱尘世的悠然情怀。
如梦令·兴尽中的兴尽,既有美好时光的留恋,又有现实生活的无奈,更有超脱尘世的悠然情怀,在这如梦般的词句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人生的百态,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作品,兴尽”一词出现在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下面我将对这首词进行赏析,重点解释“兴尽”的含义。
背景与主题
《如梦令》是李清照晚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中描述了春日雨后花落的景象,表达了词人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整首词以“兴尽”为结尾,既是对前面景象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
词中意象与情感
1、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春日雨后,风大天寒的场景,为后面的情感表达做铺垫。
2、浓睡不消残酒:词人借酒消愁,醒来后仍感余醉未消,表达了心中的愁绪。
3、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词人想要了解外面的景象,询问卷帘人,得知海棠花仍如往日般盛开,这里的“海棠依旧”与后面的“绿肥红瘦”形成对比,表达了世事多变,人生易逝的感慨。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的“绿肥红瘦”既描绘了春日雨后花落的景象,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易逝,而“兴尽”一词,既是对前面景象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它表达了词人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
“兴尽”的含义
“兴尽”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兴致已尽”、“兴趣盎然”或“兴致勃勃”,它既是对前面景象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通过“兴尽”一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兴尽”也表达了词人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尽管面对的是无常的人生和易逝的美好事物。
这首《如梦令》通过描绘春日雨后花落的景象,表达了词人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无奈,整首词以“兴尽”为结尾,既是对前面景象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它告诉我们,尽管人生无常,但我们仍应珍惜眼前的美好事物,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