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高考考点,长安区高考考点有哪些
《长安笔阵》
《长安笔阵》
长安区高考考点门前,那棵阅尽千年的银杏,今晨又悄然落了一场新叶,碎金般的叶影铺满了青石板,仿佛有人将一池揉碎的春光,慷慨地泼洒在这片承载着无数梦想的土地上,七点刚过,身着荧光绿制服的交警已将中山南路划出一道流畅的半弧形通道,铁马护栏外,攒动的人头汇成一片无声的海洋,家长们灼热的目光,比六月的骄阳更烫,穿透了喧嚣的人群,也仿佛要穿透那堵写着“静音备考”的绿色挡板,去触碰里面那个正为未来搏杀的少年。
梧桐浓荫下,妈妈们将旗袍的裙角熐得笔挺,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旗开得胜”的祈愿;爸爸们则紧攥着那件印着“金榜题名”的红色T恤,后背已被汗水洇出一幅深浅不一的“地图”,那是无声的焦灼与期盼,巷口,卖豆浆的老推车支起一个温暖的摊位,铁桶里的豆浆泛着温润的乳光,氤氲着热气,穿校服的男生经过时,店主娘总会多舀一勺饱满的黄豆,慈爱地嘱咐:“娃,喝了聪明!”男生红着脸接过,玻璃杯壁凝着水珠,像他此刻手心渗出的、带着温度的汗。
考点内的走廊,静得能听见粉笔灰簌簌落地的声音,监考老师将金属探测仪从考生头顶缓缓扫过,仪器发出规律的“嘀嘀”声,像在精准地丈量着这段青春的长度,三楼靠窗的教室里,一个穿白衬衫的男生正凝神默写古诗,袖口磨出的毛边随着笔尖的起落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前排的女生,小心翼翼地将准考证叠成小小的三角形,郑重地压在笔袋下,那神情,仿佛它不是一张纸,而是一枚能带来好运的护身符。
当第一遍预备铃骤然响起,整栋教学楼瞬间被按下了暂停键,窗外的玉兰花瓣,被微风拂动,簌簌地飘落,几片洁白的花瓣,恰巧飘进教室,落在某篇作文草稿纸上,纸上赫然写着四个字——“少年与山河”,有考生偷偷望向窗外,阳光穿过婆娑的树叶,在试卷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恍惚间,与三年前初入高中时的某个午后重叠——那时,他们也是在这样的阳光下,将滚烫的梦想,一笔一划地写进周记本的扉页。
开考铃响,如裂帛之声,划破长空,刹那间,笔尖与试卷摩擦的沙沙声如潮水般涌来,填满了整个空间,监考老师踮着脚尖走过,皮鞋踩在地板上发出轻微的回响,像怕惊扰了正在破茧的蝶,后排的男生摘下眼镜,用衣角匆匆擦拭镜片上的雾气,眼神里是藏不住的紧张与专注;前排的女生轻咬着笔杆,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出小片阴影,仿佛在积蓄力量,忽然,她笔尖一顿,在作文格的空白处,郑重写下:“长安的每一缕风,都在为我们加油。”
午后的阳光变得愈发烈性,考点外的家长们早已铺开了野餐垫,有人就着凉馒头,目光却始终锁定在考点的大门;有人紧盯手机里的天气预报,仿佛那能决定孩子的成败,突然,人群中一阵骚动,一个穿黄色马甲的志愿者高举着“忘带文具”的牌子,如离弦之箭般冲出考点,五分钟后,他气喘吁吁地将一杆2B铅笔送到某个教室门口,门缝里急切地伸出的手接过铅笔时,指尖在阳光下微微发亮,那上面凝聚的,是全然的信赖与感激。
下午的数学考试结束铃声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脸上的表情如同拆开一个个未知的盲盒,有男生高举着答题纸,振臂欢呼,草稿纸上勾勒的抛物线,在空中划出充满希望的弧线;有女生们抱在一起,喜极而泣,泪水混合着花露水的清甜,是青春最真实的注脚;更多的人是沉默的,他们默默地将厚厚的复习资料塞进鼓鼓囊囊的背包,那些写满密密麻麻公式的纸张,此刻像一面面褪色的战旗,记录着这场无声战役的过往。
暮色四合时,银杏叶被晚风染成醉人的金红,交警开始有序地撤除铁马,卖豆浆的老推车前排起了新的长队,刚出考场的男生女生端着热豆浆,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答案,玻璃杯里的豆浆轻轻晃动,倒映着他们年轻的脸庞,也倒映着长安城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光影交错间,是青春与城市最温柔的相拥。
晚自习的铃声,在另一片校园里响起,考点大楼的灯一盏盏熄灭,像夜空中缓缓闭上的眼睛,但我知道,那些在试卷上写下的答案,那些藏在草稿纸里的奇思妙想,那些攥紧笔杆时掌心的温度,都已化作长安的星子,在无数个未来的夜晚,继续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这或许就是高考最动人的模样——它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青春写给这座城市的一封滚烫情书,字里行间,皆是少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回响,将汇入时代的洪流,奔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