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作文湖北,2017年高考湖北作文
方寸之间见天地
2017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以"方寸之间见天地"为引,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我对空间与哲思的层层涟漪,这让我不禁想起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那些在不足十平方米的洞窟中,无名画师们用天然矿物颜料在斑驳石壁上精心绘制的飞天、经变画,竟能容纳整个佛教宇宙的浩渺与玄妙,方寸之间,何以能见天地?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奇妙悖论,更是人类精神世界永恒探索的命题。
方寸之地的"见天地",在于突破物理维度的桎梏,在有限中开拓无限,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正是在咫尺绢素间营造出"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的空间层次,这种艺术智慧恰似古人"一叶知秋"的哲思,将浩瀚宇宙浓缩于方寸载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不足一平尺的茧纸上,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触,记录下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生命感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二十四厘米的卷幅,通过散点透视法,铺展出北宋都城汴京"舟楫往来,水村野市"的繁华盛景,这些艺术杰作共同证明:真正的空间不在于物理尺度的广袤,而在于心灵视野的辽阔与精神境界的深远。
更深刻的"见天地",在于方寸之地承载的历史厚度与文明密码,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地下空间虽不足两百平方米,却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编钟,这些青铜乐器在方寸之间凝结着先秦礼乐文明的精髓,六十五件钟体上镌刻的铭文,仿佛一部立体的《诗经》,让我们得以窥见"钟鸣鼎食"的礼仪之邦,正如德国哲学家本雅明所言,历史是"时间的星空",而文物正是将这浩瀚星空凝聚于方寸的晶体,当我们站在荆州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凝视那把历经两千五百年寒暑仍锋芒毕露的越王勾践剑时,千年前的吴越风云仿佛在剑刃的寒光中重新苏醒,青铜的绿锈下涌动着历史的回响。
方寸之地的"见天地",最终指向人类精神的无限可能与创造伟力,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物理实验室的狭小空间里,在简陋的棚屋中,从数吨沥青铀矿中历经四年艰辛,终于提炼出0.1克镭,在方寸试管中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爱因斯坦在瑞士专利局的狭小办公室里,用几页稿纸勾勒出相对论的宇宙图景,重新定义了时间与空间,这些科学史上的奇迹印证着:人类的精神疆域从不囿于物理空间的限制,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个体的渺小与精神的浩瀚,恰在方寸的辩证中达成奇妙的统一。
在数字时代,"方寸之间见天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诠释,智能手机的屏幕不过几十平方厘米,却能连通全球信息网络,让"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账本,将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压缩在虚拟代码中,构建起数字时代的信任基石,这种技术革命本质上延续了人类突破空间限制的永恒追求——从洞窟壁画到数字屏幕,从青铜礼器到量子芯片,人类始终在方寸之间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精神宇宙,不断拓展着认知的边界。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我们更应珍视这种"以小见大"的智慧与境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方寸之地的"见天地"提醒我们:真正的认知不在于占有多少信息,而在于能否在碎片中把握整体,在表象中洞察本质;真正的自由不在于物理空间的无限扩张,而在于心灵对有限境界的超越,正如禅宗所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方寸之间见天地,既是艺术创作的法则,更是生命修行的境界,当我们学会在有限中感知无限,在具体中把握抽象,便能在方寸之地,照见整个宇宙的光芒,于细微处领悟生命的真谛。